陈昭温声细语把荀彧压坐下,面上丝毫不见方才的咄咄逼人。
“文若如和氏璧,乃是定天下的大才,我得文若,自然要以高官厚禄养之。”
恍惚间,荀彧甚至幻视自己成了被汉武帝金屋藏娇的陈阿娇。
不,他是正经谋士。
荀彧庄肃劝诫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尚书》所言。”
陈昭含笑:“所以,我命文若为州中功曹。”
想要高官厚禄,那就加班干活。刚才那句话只是她画的大饼,要吃掉大饼就得努力工作。
努力工作,以后高官厚禄会有的。
“合该如此。”荀彧赞赏,丝毫不觉得他顶着世人盛赞的“王佐之才”的名头便该在陈昭这里有什么优待。
虽说是半迫于形势才投效陈昭,但荀彧的品性确应了那句"君子可欺之以方"。自他择定陈昭为主君那一刻起,便倾尽心力为陈昭考虑。
陈昭从桌案上拿起两只长短不一的毛笔,用手握住笔尖一侧,露出齐平的笔尾。
“如今我有两件要事,一为选官、二为昭明书院,文若与公达各领一件,为防偏颇,抽签为准。文若为叔,便先抽一支,长者去选官。”
陈昭语气带着无奈。
她麾下一直很缺人。哪怕她麾下的谋士已经不少了,可还是不够用。
若依照其他诸侯那般治理州郡的方法绰绰有余。奈何陈昭一直在不断开新项目,连年干旱,既要兴修水利,又需打深井取水;安抚流民,有十数万黄巾贼待安置;清丈田亩,核定赋税,短期看增加税粮,长期看也是为日后摊丁入亩奠基……
当下最紧要的,是推行选官制度改革。她正逐步以考试选拔与书院培养替代举孝廉之制。趁着眼下辖地尚小,先培养储备人才,待日后开疆拓土,便可直接委任,实现人才更替的平稳过渡。
既可为将来储备贤能,又可避免因扩张而致人才匮乏。毕竟按照陈昭的想法,乱世就该杀人,地方豪族不好治理,那就杀干净。她须未雨绸缪,自己先培养人才,以免豪族尽诛,无人可用。
荀彧不知道刚认的主公这张灿烂笑脸下打得是尸山血海的主意,他只是温和一笑,顺从地从陈昭手中挑出一支笔。
只要主公不做昏庸之事,他很乐意在小处纵容主公玩闹。
“看来彧抽到了选官。”荀彧对比自己手中和陈昭手心躺着的另一根毛笔的长短,笑了笑。
荀彧觉得选官对他来说是一件轻松活计,天下谁人不知晓荀文若喜好结交贤才,有一双能辨贤才的慧眼。
陈昭怜悯道:“此事非一人之力可行,我需再为文若找个搭档。”
她翻开簿册,看看谁还有空闲能和荀彧搭档。蔡琰总管徐州税粮之事,郭嘉要离间徐州士族,还要掌握袁绍动向,贾诩则负责在南方各个势力间兴风作浪。
貂蝉初来乍到,再勤学也没法一夜之间从舞姬学成顶尖文臣,如今还只能跟着蔡琰打下手,连赵溪都被她丢去安抚黄巾流民了。
荀攸也需要负责昭明书院事务。
陈昭认命抬头:“我与文若做个搭子吧。”
荀彧忽觉不妙。
选官……还需主公亲自下场吗?
陈昭洋洋洒洒把自己那套考试选官制度告知荀彧,直到三更天夜色深沉,荀彧才昏昏沉沉被陈昭赶去睡觉。
荀彧顶着一张疲惫神色也难掩俊美的脸直勾勾顶着床顶。
他睡不着!
笮融一案拔萝卜带泥一样牵扯出大批官吏,广陵、下邳、彭城三郡更是直接空出了一半职位。
荀彧原以为寻些才德兼备的茂才填补空缺即可。虽逐一考察耗时费力,但他自信能甄选出贤能之士。
然陈昭却令所有人皆须应试,按考绩择取前半为官。
"欲选才德最优者,逐一考察太缓,当立标准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