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害羞的角色,也许还包括王熙凤。尤其在少女时代,她们都要避开很热闹的场所,尽量不讲话,人家一讲话就脸红,低着头,这好像变成了美的某一种代表。可在贾母结婚、生孩子、从母亲变成祖母,甚至变成太祖母后,这个传统的女性美学在她身上发生了变化,贾母发展出另外一种豁达。因为过去女性看病是要放帘子的,只把一只手伸出来。而贾母说:“我已老了,那里养不出那阿物儿来,还怕他笑话不成!不用放帐子,就对面瞧罢。”就是说,我这把年纪了,我的儿子都有他那么大了,我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些地方都透露出,贾母尤其在认识了刘姥姥之后,特别觉得生命里有些东西不必那么计较。
看病这一段只是一个过场,短短的一段,可是很有意思。“只见贾母穿着青皱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端坐在榻上”,这个“一斗珠”,我们现在不太容易了解,就是羊皮外面的那个羊毛卷起来,一粒一粒,像珍珠一样。这当然是很珍贵的羊皮,贾母就穿着这种珍贵的羊皮袄端坐在榻上,等太医来给她看病。太医进来后,看到“碧纱橱后,隐隐约约有许多穿红着绿,戴宝簪珠的人”,就不敢抬头。这是大家族的规矩,家里来了男客,所有的贵妇都要躲在纱幕后面,只有贾母坐在帘帐之外。
贾母笑道:“当日太医院正堂有个王君效,好脉息。”就是说他的脉把得特别好。王太医忙躬身低头,含笑回说:“那是晚生的家叔祖。”贾母听了笑道:“原来也是世交。”意思是说她年轻的时候就是王君效给她看病。当一个人的辈分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她就有一种大方。我们看,过去这种家族,都有世袭传承。这个世袭并不是简单地说他是御医,他儿子就有特权做御医;而是说其中有一种家学渊源,就像家里的秘方不外传一样。
把完脉以后,王太医说:“太夫人并无别症,不过偶感一点风寒,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常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呢,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怠吃,也就罢了。”说完,“吃了茶,写了方,刚要告辞,只见奶子抱了巧姐出来”。因为凤姐需要回避,所以由奶妈抱了出来。笑着说:“王老爷也瞧瞧我们。”意思是也给我们大姐儿看一看。“王太医听说,忙站起来,就奶子怀里,用左手挽着大姐儿的手,右手诊了诊脉,又摸一摸头,又叫伸出舌头来瞧瞧。”描写得很细致,跟我们现在中医诊病的步骤差不多。然后笑着说:“我说了,姐儿又要骂我了,只是要清清净净,饿两顿就好了。”这个太医说的话很有趣,跟刘姥姥刚才讲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富贵人家,有时候太过了,就像他刚才跟贾母讲的,吃得略微清淡一点就可以。因为吃了太油腻的东西,又不怎么运动,东西全都塞在胃里,身体肯定会出问题。
你会发现《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讲的,其实就是《易经》里的平衡:福祸、吉凶的平衡,多跟少的平衡。我们都认为多是好,少是不好;可有时候刚好相反。你身体里某些东西太多了,就应该让它少一点,这样才能取得平衡。所以东方医学常常讲“调”,就是说,当它不平衡的时候,你把它调养过来。“调”与治疗不太一样,它相信人有一种自我调整的能力,可以重新取得平衡。
所以作者让刘姥姥来到大观园,其实就是有意在做这种平衡。她虽然贫穷,没有读过书,可是她给贾家带来了自然、纯朴和生命力,让这个富贵人家领悟到,生命可以有另外一种样子。
讲完贾母看病,作者又绕回来,说刘姥姥要走了,来向贾母辞行。贾母说:“闲了再来。”又叫鸳鸯来,嘱咐她:“好生打发你姥姥出去,我身上不好,不能送了。”“刘姥姥十分道了谢,又作辞,方同鸳鸯出来。”到了下房,鸳鸯说还有东西要给她。昨天不是已经给了一大堆吗?现在还有东西要给她。是什么东西呢?鸳鸯指着炕上一个包袱说道:“这是老太太的两件衣裳,都是往年生日节下众人孝敬的,老太太从不穿人家做的,收着也是白收着,却是一次也没穿过的。”这个衣服最后穿的人是谁?是刘姥姥。所以我想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很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