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厚重感。
下面该轮到谁了?正好就是李纨,这个时候,她却说:“我替你们看热酒去罢。”李纨在这些人里比较没有才华,作者这个时候让她打破规则,第一个退出,也表示她有一点江郎才尽了。所以宝钗就让宝琴来接。宝琴还没来得及说,湘云就已经站起来把诗念了出来。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湘云射手座那种箭在弦上、收不回来的急躁、爱表现的个性。
湘云接道:“龙斗阵云销。”宝钗上一句在讲大地,她这一句就是讲天。漫天大雪,就像天上的龙在争斗,把云一片一片撕落下来。然后她又给出一句:“野岸回孤棹。”“孤棹”就是孤舟,在这个荒野的河岸旁,有一只孤独的船在回荡。宝琴就有些不服输,也站起来说:“吟鞭指灞桥。”这一句典出唐代相国郑綮。郑綮擅长写诗,有一次别人问他:相国的诗思在何处?他说:“诗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灞桥这座古桥,是过去送别朋友的地方,所以就觉得,在灞桥,有种风雪送故人的凄凉和悲壮的感觉,因此又叫“销魂桥”。至今还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郑綮说,在那种地方才写得出诗,其实也就是说整天坐在办公室,怎么写得出诗?
宝琴给的下一句“赐裘怜抚戍”,因为天寒地冻,一些比较仁慈的皇帝会犒劳那些戍守边疆的将士,赐给他们“裘”。听起来有一点贵重,其实就是一些过冬的衣物。我记得我们小时候都还有送将士冬衣的劳军活动。
“湘云那里肯让人,且别人也不如他敏捷,都看他扬眉挺身的说道:‘加絮念征徭。’”这句跟上句的意思差不多,“征徭”指的是被征兵来的,以及背负着大量徭役的人。古代的“徭”就是为国家义务服务的工作。念及这些人特别辛苦,所以给他们的被子里多加一点棉絮。“坳垤审夷险”是湘云给出的下一句。“坳”是低洼的地方,“垤”是小土堆、小山丘,合在一起就泛指地势高低不平之地。因为下过雪以后,不知道什么地方高,什么地方低,所以走起路来必须小心翼翼,以免闪失。
记得我在北美的时候,看到大雪就兴奋得不得了,一个晚上都不睡觉。其实雪地里蕴藏着危险,它不只是滑,还有雪下的高低、虚实。有时候一脚踩空,才发现是一个凹地,所以要“审夷险”。“审”有一点试探、观察要怎么走的意思;“夷”是平,“险”就是危险。我后来在加拿大的国家公园里又有好几次这样的经历,那时才懂了什么是“坳垤审夷险”。
宝钗听了“连声赞好”,你看,宝钗在这里有点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因为她是一个很客观、理性的人,所以非常懂得赞赏别人。湘云作得好,也刺激了宝钗表现的欲望,所以她接着就说:“林枝怕动摇。”因为树枝上压了沉甸甸的雪,生怕会断掉。
有没有发现,现在秩序彻底乱了,可精彩之处也出来了。因为创作中有一个情境叫“情不自禁”,还有一种就是“神来之笔”,所以宝钗又给出一句:“皑皑轻趁步。”雪片轻轻飘落时,其中有一个秩序,那个秩序的美,真的很惊人。我记得好几个晚上我就在北美这样看雪,才发现雪中有这么多变化的可能。其实宝钗讲的一个字,就是“轻”,雪轻到只要一点点的风就会被带动。
湘云一直在抢,黛玉也有些迫不及待了,连忙接道:“剪剪舞随腰。”你看多漂亮的句子,尤其是“剪剪”这两个字,我很难形容它。有时候我们形容燕子在风里飞,也用“剪剪”。“剪剪”这两个字在古诗中经常出现,像“春风剪剪梦幽幽”。雪片因为轻,风稍微一转,雪片就跟着回旋,像曼妙的少女跳舞一样,婀娜多姿。“皑皑轻趁步”跟“剪剪舞随腰”,对仗得非常漂亮,一个讲颜色,一个讲样貌。
好,黛玉又给出一句:“煮芋成新赏。”这一句典出苏东坡,他夸奖他的小儿子用山芋来煮粥很有新意,还留下诗作:“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黛玉是借用粥的白来形容雪的白。“一面说,一面推宝玉,命他联。”
“宝玉正看宝钗、宝琴、黛玉三人共战湘云,十分有趣,那里还顾得联诗。”注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