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联的份了,便命写出来,因说道:‘没收住呢。’”就是还没有结尾呢。结尾怎么收,也是一个大学问。而结尾如果又收得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也不好,因为那样会觉得还没有完。我们前面讲过,不管作诗也好,写文章也好,都要有起承转合。其实生命本身也是如此,中间是生命的巅峰跟高潮,出生和死亡都比较平淡。所以写诗或写文章的时候,“起”要平,才接得下去;“结”也要平,才收得住。
其实我们小时候写作文都是这样的,就从什么“光阴如箭,日月如梭”开始。结尾就说回家的时候已经万家灯火什么什么之类的。所以李纨就接了过来:“欲志今朝乐。”然后由李绮收了最后一句:“凭诗祝舜尧。”意思是作这首诗,是为了纪念今天的聚会,并以此歌颂尧舜。因为只有尧舜一样的时代,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我们才有心情在这里享乐、作诗。有没有觉得这两句真的很通俗、很八股,简直破坏了刚才的风雅。可是要收尾,还非它不行。这种句子,黛玉是绝对写不出来的,所以这个尾只能由李纨、李绮这样性格平顺的人来收。
李纨道:“够了,够了。虽无作完了韵,若生扭用了,倒不好。”就是说为了把这个韵用完而继续下去,反倒不好。说完,大家细细评论了一番,发现湘云联得最多,都笑着说:“这都是那块鹿肉的功劳。”
李纨总结说:“逐句评去,都还一气,只是宝玉又落了第了。”集体创作能做到“都还一气”很不容易,这么多人联诗,还能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因为我们知道这些女孩子个性都不一样:黛玉永远是哀伤的,宝琴有一种华贵,宝钗是豁达的,湘云有一种乐观跟积极。个性这么不同,在美学上她们怎么可能统一在一起?所以这个“一气”的意思是,她们找到了生命里共同的一个最大公约数,而又不影响她们各自个性上的差异。我觉得那是了不起的一种相处:在追求青春的梦想里,既不违反自己的个性,又可以集体创作。
只是宝玉又表现不佳。你看在这个社团里,宝玉永远是落第的,永远是不如别人的。这是因为作者觉得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最精彩的都是女性,所以有意在书中歌颂、赞美这些才华出众的女子,而让自己变成一个陪衬的角色。宝玉笑道:“我原不会联句,只好担待我罢。”不是为自己寻找理由和借口,而是坦然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从中你也可以看到宝玉的豁达跟大度。
李纨说:“也没有社社担待你的。又说韵险了,又整误了,又不会联句了,今日必罚你。”我们看,李纨的处罚很有趣。她说:“我才看见栊翠庵的梅花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折一枝来。”李纨跟妙玉的个性很不一样,李纨是平顺的人,妙玉是奇险的人,所以个性不合。
我觉得这一段非常重要,大家感觉一下,所有《红楼梦》中青春年华的人,这一天都在现场,独独缺了妙玉。而妙玉必须在场,所以她人没有来,她的花来了。她在庙中栽培出来的灿烂的红梅花,代表她没有死去的某一种热情。我觉得这是作者很用心的地方,否则红梅花可以开在很多地方,为什么偏偏开在栊翠庵。而这一天大家都大吃一惊,因为妙玉忽然变得跟平常不一样了,不止送了宝玉一大枝,还给每人送了一枝。所以你会觉得妙玉的洁癖没有了,替代的是青春的分享。
“众人都道:‘这罚的又雅又有趣。’”我常在想,老师要怎么罚学生,父母要怎么罚子女,让他们既心甘情愿,又得到进步,这是一门大学问。现在有些惩罚到最后只是侮辱而已,最好的惩罚一定是鼓励,我相信如何拿捏这个度都在一念之间。
“宝玉也乐为,答应着便要走”,湘云、黛玉一起说:“外面冷得很,你且吃一杯热酒再去。”我们常常会觉得十几岁的孩子糊里糊涂,什么都不懂,其实未必,他们有他们的敏感跟体贴。“湘云早执起壶来,黛玉递了一个大杯,满斟了一杯,湘云笑道:‘你吃了我们这杯酒,你要取不来,加倍罚你。’宝玉忙吃了酒,冒雪而去。”我想宝玉一定觉得好幸福,湘云帮他拿着壶,黛玉帮他拿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