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贾宝玉。

我觉得作者在这里写了一个非常动人的东西,人常常会觉得有两个不同的自我。其实,《红楼梦》真正关心的并不是世俗世界的管理学,而是生命的何去何从,这其中包含着一些非常神秘的感觉。很小的时候,抬头看满天的繁星,有人告诉你,每一颗星都代表一个生命,有星陨落,就表明有一个生命消失。你就会想,我到底是哪一颗星呢?所以这个甄宝玉跟贾宝玉其实讲的是人生命中的两个自我,而在五十六回里,他们两个人好像要见面了。宝玉在想: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另外一个自己吗?那这个自己在哪里呢?他们有一天能不能见面?结果睡着以后真的看到另一个宝玉过来。

现代心理学谈到的那个自我,其实是一个分裂状态。古希腊哲学里提到人目前的样子是不健全的,因为原来人是两个合在一起,后来因受神的处罚而分成两半。所以每一个人都在冥冥中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可是常常会找错,有的是原来以为对,后来知道错了,或者原来觉得错了,后来又对了。当另外一个生命跟你的身体完全可以合二为一的时候,人就会有一种狂喜。

这一段写得真是惊人,宝玉在镜子里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后入梦,我觉得《红楼梦》比现在很多现代小说还要现代,用的是超越时空的手法。青春期是一个人最容易意识到自我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日记写着写着,就变成了独白,因为这个时候的人能感觉到生命里某种东西在变化,又不能认识得很清楚。所以有种特别强烈的孤独感,会渴望有个倾诉对象,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另外一个自我。

这一段写得非常神秘,跟写探春的兴利除弊完全不同。我觉得作者是有意让我们感觉到,作者最关心的还是生命本质的问题,《红楼梦》的哲学意义一定大过管理学上的意义。虽然我们把五十五回、五十六回抽出来,会觉得它是一个非常好的管理学的范本。可是不要忘记,《红楼梦》真正的宗旨,是要回到对生命本质的关照上。说明白些,管理学意义上的人在职场里的身份、定位是不一样的;而在哲学层面上总经理跟门房都是生命,他们的孤独、愤怒、茫然没有质的区别。

我相信喜欢《红楼梦》的人,都应该知道它的宗旨,为什么黛玉有那么多的感伤,为什么宝玉一直在寻找另外一个自我。开始遇到秦钟,他以为是自我,可是秦钟没多久就过世了;黛玉是他最久的一个自我,因为他看到黛玉就说,这个妹妹我见过,因为是前世的缘分;宝玉一直在寻找自我,这个自我有时候是平儿,有时候是袭人……这个自我是一个很复杂的状态。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他竟然用超现实的手法,塑造出一个绝对的自我出来。

我并不喜欢把云门舞剧《红楼梦》里的两个宝玉,解释成出家前跟出家后的宝玉,我觉得应该是甄宝玉跟贾宝玉,因为真(甄)跟假(贾)才是两个自我之间有趣的对话。也就是说,有一个自我是在社会里面跟每一个人相处的,在职场上做人很周到;而另一个自我是别人很少了解的,那是绝对孤独的自我,他会在某些时刻忽然跑出来跟你对话。所以在五十六回的最后一段,大家要注意这个甄宝玉的象征意义。作者用了一个“甄”(真)字,说明我们一直在接触的宝玉,反而是假的,因为他有很多跟世俗之间的关联,甄宝玉才是真正绝对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