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高志远抱着书回了屋子,把完好的摆回到书架上。
怎么近来家里总有不顺心的事呢?看来真该添些喜气了。
---
一连三天,醉仙居都订了一百斤春笋,李晚月以为第四天会降一些,没想到四天后,吴掌柜依旧订了一百斤,说是春笋在县城的醉仙居也很受欢迎,东家让他每天给县城里送七八十斤。
吴掌柜倒是没有厚着脸说县城只供他们一家,毕竟县城客流是镇上比不了的。
而李三栋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拉到了石泉镇和春溪镇两家酒楼的订单。
这两个镇子头两天是各四十斤,第三天变成了二十斤,因为有些人已经在青石镇吃过了。
仅这几天,春笋的收入就有三四两。
刚好够还清欠债。
现在每天一百来斤的春笋,收入也可以了。
他们一家子做足够了,短短时日,已经挣了他们大半年才能挣到的钱,他们很满足。
再加上没有牛车,就算找新的客户,运输也是个问题。
李三栋找的那两个镇,刚好去县城的时候顺路,村里的牛车每日拉人去县城,他们可以把笋放到牛车上,多给几文钱,就送了。
眼下先这么做着吧。
赵素英感慨道:“真是没想到,咱家月月这么有本事,让咱们几天时间挣了寻常人家半年的钱。”
李有山点头附和。
李晚月提醒:“爹,这些银子就算够还清欠款,也别一下子还清。”
李三栋有些没反应过来,疑惑道:“为啥呀?赶紧把钱还了,咱心里也松快些啊,这咋有钱不还呢?”
李有山却明白了她的意思,他点头赞同:“月月说的对,之前还钱,是因为都知道高家赔了十两银子,这是明面上的钱,可若是让人知道,咱家几天时间就挣了三四两银子,指不定多眼红呢。
你叔伯他们自然不会出去说,可若是家里人有一个把不住门的说出去,怕是会招来麻烦。
剩下没还的几家手里银钱还算宽裕,咱隔几天还一点,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还完了,也不会太招人眼。”
李三栋这才明白过来。
赵素英睨着李三栋:“学着点。”
李三栋猛点头,学到了。
下午,李晚月让李三栋把鹿角捞出来,已经泡了十天,可以熬胶了。
因为煮胶要熬两天不能断,李晚月从村长那借了口锅,村长家前段时间换了口新锅,那口破锅还没卖。
她和三兄弟轮流盯着,水快干时加沸水,煮了两天才熄火。
用纱布过滤出汁液,再把汁液重新入锅,加明胶一起熬煮,熬至黏稠。
倒在模具里,晾凉成型,切片,放到竹筐上,等着晾干。
她让李三栋去山脚边,找了块适合挖窑的地方,挖了个小的窑洞,把每个缸的底部凿个小孔,由大到小,倒着叠立在一起,覆在洞口上方。
“姐,这是做什么呀?”李三栋好奇的问。
“做墨条。”
“墨条?”李三栋震惊,他姐啥时候会做墨条了?
“对啊,以前高志远用的墨多,所以了解一些。”
边说,边让李三栋把成块的松木放到窑里烧。
几个孩子帮着把劈好的松木搬到窑口边放好。
他们十分好奇,墨是怎么做出来的。
李三栋想着,上次墨香斋的伙计说一块最便宜的墨条六百文,他姐做的能卖钱吗?
烧一段时间,便把最顶上的小缸拿下来,用羽毛轻轻扫缸内部的烟灰。
把烟灰收起来,反复几次,收集到足够的烟灰。
接下来是洗烟,轻烟上浮,杂质下沉,取上层的松烟,倒进竹筐里,放到阴凉处阴干。
傍晚,晚霞之下,两个‘黑人’,后面跟着几个小‘黑人’,幸好这个时辰大家都回去吃饭了,不然得收获一堆人的注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