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最后一个帖子是结束尽调的当天晚上。

从论坛上消失前,周昶发了最后一贴,权当告别,那帖子的最后收尾处是一句著名的诗词:

【移动互联网的大幕已经拉启,满天-朝霞。

我们终会在“互联网”这世界的某处重逢。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十几年后再看到这句话,经鸿轻轻念了出来。

后来移动互联网果然一跃而起,最后掀出滔天大浪。

如今,他自己,周昶,还有好几家著名公司的创始人,都已经是媒体上的常客。

当然了,创业者的成功者中绝大多数是靠“模仿”,再加上一些本土化。美国某个APP一旦成功,中国创业者们的模仿速度是按“天”计算的。

经鸿想:他与周昶,算作“在互联网这世界的某处重逢”吗?

如今的周昶,面对各个互联网的新兴领域眼光毒辣,经鸿突然就有点儿想知道知道,从当初,到现在,中间的那十几年周昶又是如何成长的。

经鸿打开Google News,中文输入“周昶”二字,然后点击“Tools”,将“时间”改为“2009.1-2010.1”,搜索。

没有结果。

英文“Zhou,Chang”,还是没有结果。

经鸿又将时间改成“2010.1-2011.1”,还是没有结果。

“2011.1-2012.1”,依然没有结果。

一直到2014.1-2015.1,麦肯锡的官网上才有了一些相关介绍,基本都是周昶自己分享的项目经验。大公司经常会让部分员工写点东西放在网上,他们称之为“社区建设”。

文章题目基本都是《FCC①新规解读与网络中立》《2015年,分享经济或将遭受更严厉的法律监管》《2015,云计算的四大趋势》,以及《xx项目经验分享》之类的东西。

经鸿一年一年、一篇一篇翻过去,主要是那些项目。

一开始是投资管理,为何进行某项收购、如何帮助客户公司解决了资金问题,等等等等。

后来时间更早一些,领域变成企业管理,经鸿竟然也看到了让周昶一战成名的裁员项目。周昶写道,他的思路是“一次裁尽,且CEO明确说明‘不会发生二次裁员’”,因为如果只有一次裁员,员工们会正常工作甚至暗自感到庆幸,可一旦出现二次裁员,公司便会人心惶惶,认为还有第三次第四次,这不仅仅是成本问题。

一项一项条理分明。

经鸿手指摸摸嘴唇,觉得有些口渴。

他走到冰箱前,拿起杯子接了点冰,却在看见冰箱里的各类饮品时犹豫了下。

最后他拿出来了一瓶酒。

内心隐隐觉得一边儿喝这个,一边儿继续看周昶的过去,好像更带劲儿些。

经鸿的手掀开啤酒罐,白色泡沫涌出来。

经鸿仰起脖子灌了一口,继续看。

其中不少投资项目经鸿其实听说过,他一边看一边想:原来xx公司收购xx公司这个项目,是周昶操盘的。

与经鸿想的不同,对于这些“社区建设”,周昶并未非常敷衍。

经鸿知道,周昶绝对不是喜欢分享、喜欢教育的性格,然而网站上每个项目的总结都非常细致非常顺畅。

这桩收购的起因、可能的利、可能的弊、对弊端的准备方案、整个决策的过程,以及收购的优势、收购的劣势,还有遭遇到的新变故、当时应对的方法……

野心昭昭。将任何工作都做到完美,即使只是“社区建设”。很明显,周昶想要更高的职位、操更大的盘。

经鸿还发现,对于失败的项目,周昶会将这个项目掰开来、揉碎了,一点一点地分析。

他失败的项目不多,经鸿只看见两三个。

一次是投资错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