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人是会变的,或者说,是他从未留意过她。

他把吃了几口的早饭推到一边,没再碰。

第十二章

汽笛长鸣的瞬间,她坐在靠窗的位置回头看。

霍祁年的背影还立在月台上,他穿着她熟悉的藏青色中山装,眼神里一直在寻找一些什么。

她知道他在找钟若涵。

结婚的日子他都要来送送她,可见他的心里把她当作多重要的人。

只是他不知道心心念念的人已经在等他了。

想到这些的时候,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蛰了一下,不疼,只是有点麻。

她慢慢放下窗帘,玻璃上立刻映出自己的脸,眼睛红红的,却没有泪。

原来真的可以放下,就像松开攥了太久的沙,心里一阵空落。

但是更多的是释然。

“同志,麻烦你能不能跟你换个座位?”

一个陌生的声音在身边响起,钟徽音转过头,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正在弯腰问道。

老太太指着斜前方靠窗的位置:“我想晒晒太阳,不麻烦你吧?”

“不麻烦。”

钟徽音立刻站起来,帮老太太把包袱拎过去。

包袱沉甸甸的,隔着布都能闻到一股淡淡的麦香。

换过座位刚坐下,老太太就从包袱里掏出个用纱布裹着的东西递过来:“尝尝?我自家蒸的玉米馒头,刚出锅没多久。”

纱布掀开,黄澄澄的馒头冒着热气,香气扑鼻。

钟徽音接过来咬了一口,清甜的麦香让她咋舌。

“真好吃。”

“那是自然,”老太太笑了笑,“我家老头子种的玉米,磨面时特意留了些粗碴子,吃着香。”

她打量着钟徽音,“看你这年纪,是去下乡的?”

“嗯,去清河县。”

“不过我是响应号召,自愿下乡。”

“清河县?”老太太眼睛一亮,“巧了!我就是清河人,我叫周景芳,以前在县里小学当老师,刚退休。”

她说着拍了拍钟徽音的手背,“那地方山清水秀,就是条件苦点,你一个姑娘家……”

“我不怕苦。”

钟徽音挺直脊背,像是在给自己打气,“我就是来劳动一下体验下乡生活。”

周景芳点头肯定:“有想法的是好的,不过清河县缺老师,尤其是村里的小学,好多孩子到了学龄还没进过学堂。”

她定定地看着钟徽音,忽然问,“你愿意教书吗?我跟公社说一声,能申请免去一部分劳动,虽说工分少点,但能让孩子们上多认几个字。”

“老师?”

钟徽音之前就想过,可是后来错过了最后一次招聘。

只好等明年再去。

此时的机会她期待不已。

望着周景芳期待的眼神,钟徽音随之用力点头:“我愿意。”

第十三章

火车在傍晚抵达清河县站.

周景芳拉着钟徽音的手穿过熙攘的人群,直奔站外那排挂着“知青接待处”木牌的平房。

“王组长,这是这次下乡来的钟徽音同志,高中毕业,我问了她愿意去小学教书。”

周老师把钟徽音往前推了推,又对王组长说,“这姑娘我在火车上瞧着了,踏实稳重,你可得给安排妥当。”

王组长闻言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打量了钟徽音半天:“周老师推荐的人错不了。正好林远萧那小子一个人带几个年级,忙得脚不沾地,添个人正好。”

他在纸上划了几笔,撕下一张条子递给钟徽音:“拿着推荐信这个去河东小学,今晚先住学校宿舍,明天再办手续。”

“好,谢谢组长。”

钟徽音望着上面的信,心里又激动又开心。

因为周老师还要回县城的家,所以她临走前非要塞给钟徽音两个玉米馒头。

让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