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2 / 2)

,朕甚为信任仰仗,赋予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之权。同时御史身为言官,又肩负弹劾与建言之责,位高权重。” 御座上?的帝王扔了京察折子下去,指证训斥,“有官员出行,足足二十八人抬轿杠,声势如此浩大?炬赫,尔等却视而不见!又有官员放纵奴仆侮辱缙绅,尔等又听而不闻!这就是尔等办的好差,这就是朝廷的骨鲠之臣。看来这朝廷的言官怕是只会御前诤谏,所担职责只有谏言帝王,而无?监察百官呐。”

朝会一开始,圣上?就京察结果一事,就此发难。

众朝臣虽都料到今日的朝会不会平静,可如何没料到圣上?会率先对御史发难,这让他们?无?不心头微微一凛。

被?点?名?的御史齐齐出列,稽首顿首:“臣等失察,殊负圣眷!”

“大?梁律法,御史犯错,连降三级。”定下对他们?的处置,御座那日缓慢环视百官,“朕并非不知,每年?地方官给你们?当中的人,孝敬的那些年?敬、冰敬、碳敬等不知凡几。朕体谅尔等为国操劳不易,遂对此不闻不问。可朕以恕道相?待,尔等可有做到问心无?愧?每日可有过三省,为官者是否骄奢无?道,是否重国体,惜人才,又是否恪遵不移圣贤之道?”

帝王视线扫过之处,文武百官无?不绷紧心神。

这日的朝会从日出一直开到了日落。

朝会上?,根据京察结果,圣上?将三十余名?京官做降级或罢免处置。除此事外,驳正贵妃案也被?搬到了朝会上?重提。

这也是君臣双方头一回面对面正视这个话题。

从开始的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到中途散场,元辅调停,双方态度缓和,再?到最后的试探底线各自退让半步,至此君臣双方胶着?了月余的问题勉强算是得到圆满解决。

朝臣同意不用贵妃二字定案,圣上?亦同意不采用佞幸二字,双方遂选用中间的词,将元平九年?的案子,定性?为庚申案。

同时,朝臣妥协的还有,划去本朝史册上?对贵妃的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