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劫匪下山,城中百姓如何安置?”

谢豫川看了他一眼,“匪徒做大,非一日之功,百姓整日与虎为伴,焉能不提心吊胆。”

“若城中百姓素日平静度日,那山上匪贼便不会是城中百姓惊惧之人。”

“若是,百姓恨官府剿匪不力,此次就算为民除害了。若那城守心系百姓,送他一份除恶安民的功绩又如何。”这一点,谢豫川想得很明白,“有了这份功劳在手上,他也有了能跟地方豪强掰手腕的分量,往后做官也顺当。如果他也同那些人同流合污,沆瀣一气,那削削他们的气焰也是一桩喜事,于情于理,此事可一试。”

韩其光有些惊讶地看着自己相识多年的好兄弟。

谢豫川他好像变了呢。

变得比流放前更有底气了,是怎么回事?

不管怎么想,流放途中,他谢豫川还能保有这一份心力,也实属是让他意外且佩服。

这就是他韩其光的兄弟!

与有荣焉。

两人简单敲定后,各自去准备。

韩其光带人去外面打探消息,有了从谢豫川那里拿来的口述密令,果真能调动一些人的积极性。

韩其光望着那一群此前一副萎靡不振的人,如今一个个精神抖擞的令行禁止,真是……他一口老血喷出来。

属下赵恭的心情,跟自家主子的差不多。

“真是一群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

熊九山对待“广寒道长”的态度,很奇怪。

他根本不限制韩其光的自由,虽然明面上也提过几次,不如就在队中留下,但“广寒道长”要离开时,差兵们大概得了上官的消息,也不拦他。

韩其光以广寒道长的身份,随同流放队伍上午入城歇脚补货,晌午时分,离开熊九山身边,去萸城内,带人收集信息,并且在城中各处紧要关卡,提早安置自己的人进去,等待后面的指令。

大清早流放队伍起营后,依熊九山的意思,入萸城安顿一下,等打探清楚再走。

流犯们对此都无任何抱怨,走在荒无人烟的野外,哪里有入城让人感到心安。

虽然戴着枷锁,拖着脚镣,哪怕四周都是异样的目光,也无所谓。

(本章完)

第二百四十七章 只要谢家不动就没大事

前路有匪,死活未知,躲到萸城之中,离阎王便能远一点。

大家心里不约而同如此想。

谢豫川这边,清晨收拾行囊上路,谢豫川就提前跟家里人说了自己的想法。

谢家上下无一人反对,女眷们都听谢老夫人的,老夫人赞同,她们也无任何意见,只是不知谢豫川他们男人想做到何种程度,她们能否帮上什么忙。

“日后自然有婶娘们辛苦的地方。”

那就行,都是一家人,倒也不必把里外分的那么清楚。

一天一夜,谢豫川同张达义等人,私下里研究剿匪之事。

韩其光来去之后,张达义望向谢豫川的目光更加耐人寻味。谢家的根基,真是让人一眼望不到边,当他觉得谢家走投无路时,转头就能看见谢家有另一条道可走,当他觉得龙困浅滩难以施展实力之时,谢豫川年纪轻轻地,又让他见识了一把,名门世家养出来的子弟,是如何未雨绸缪的。

主子们都披枷带锁地流放了,谢豫川还有能在外面为他所用的人。

张达义突然之间觉得,谢家六子这剿匪之心,也不是无的放矢的,应是有他的理由。

老大人不懂剿匪,但略通为官之道,寒门出仕不易,张达义深有同感,当年若不是拜名儒为师,他的从官之途也不会那么平顺。

谢豫川向他请教,如何能令萸城城守那样年轻的大人,在剿匪一事上有所帮助。

张达义帮他琢磨出一套说辞,“如此这般,想必那位城守大人,会亲自来见一见少将军的。”

谢豫川听完,深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