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之始也。”
让他们剃头无疑再让背上不孝、不敬的道德枷锁,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剃发令颁布后,反对者众多,甚至有不少人甘愿死,也不愿剃头。
而满族这边的习性,要与之不同,他们之所以提成如今这种发型是因为山林中骑射、打仗狩猎等更方面,尤其是风俗渐成之后,大部分满族人认为发辫是真魂栖息之所,视为生命之本,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必将发辫带回故里,隆重埋葬。
两者都有各自的信仰,强求一方总是会多生事端,所以木苔才想到双管齐下,不要求汉人剃发,也不要求满族不剃发。
而是让两边民众自己选择,长此以往,随着清兵入关之后,恐怕大部分满族人都会续上发,至于发辫,依旧可以编上,只是见惯了不同发型之后,他们可能也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再说,记载也没有辫子要求发量多少,只有头发短了才不能编发,多岂不是能编的更好?
如此一来,双管齐下才会有效,润雨细无声,这才是最厉害的地方。
而大清也能打出满汉一家亲的名头,由皇上不剃发,亲王续发等,让汉人对于大清的入关不至于太过抵触。
其实也是因为木苔后来人的原因,看待满蒙两族,觉得未来都是种花人,现在提前民族一家亲也不是问题。
木苔能理解历史上多尔衮颁布这命令,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巩固清政权、维护其对汉人的统治,也是防止满族不被汉族同化。
但在她厚厚一摞的计划书中,大清入关后,自然是要全面发展,逐步将未来的话宏图实践,甚至还能更胜一筹。
但她同样能用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服多尔衮,让他将目光朝更远的地方看,而不是拘泥于入关那么简单。
这样一来,多尔衮知晓未来的历史,再加上眼界的拓宽,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剃头令这样的弊政颁布了,这样就能减少以后的惨剧。
民众有了喘息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轻工业,甚至能抢占先机把重工业也提上日程来,说不定还能网罗几个科学名人,只可惜她来的太早,像国外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最早的某顿如今也才刚出生不久。
不过木苔计划着,等到对方大学因疫情封闭的时候,将对方高薪聘请来,当然其他名人她也会想办法挖来才好,这些人可都是她日后研究重工业的可用之才。
当然,她现在更期待的就是入关之后,曾经担任过历史上顺治一位外国人老师,汤若望。
此人是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是个难得的人才,曾经帮明朝铸造过红衣大炮、历法修订,甚至还懂得一些西医治疗方法,木苔期待接触他后,了解他懂得多少了,才能更好的重用他。
尤其是这个人后来还带来了他的学生,南怀仁。
南怀仁是比利时人,十二岁时进入耶稣教会读书,十七岁进入鲁汶大学艺术学院学习。
他在鲁汶大学中学了天文、地理、数学、历算等知识,又在耶稣会学院学了一年数学和天文学,将自己的基础打得比汤若望还要好,到时候,木苔就能有一个多用的人了。
现在不管是大清、还是以前的大明,对于物理等研究还是颇偏的,很多地方都不得其解,若是能有这两个人给他们打基础,人才自然会越来越多。
木苔甚至胆子大到觉得,日后科举也能改改,一想到日后的宏图,她就对即将和多尔衮谈话都不在害怕了。
诚如,木苔所想,在未来历史的存在以及木苔温和的提议下,多尔衮也难得思考了下剃头令的弊病,思虑片刻后,拱手搁着屏风行了一礼后,这才退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