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坐下。”郎琢干咳两声,乌纱帽的帽翅轻轻晃晃。
依旧一身蓝紫色的官服,头上乌纱戴得端端正正,一本正经的模样不像是来上课的,像是来上朝的。
郎琢对眼前的一男一女坐在同一水平线上,很是不快,长舒一口气后,忍着不看,快速的翻开了书本。
翻了几页后又觉心不在焉,赵疏的突然出现,将他今日的教学计划彻底打乱了。
忽又想起了什么,抬头看向北笙:“昨日的题卷改了么?”
“回夫子的话,已经改好了,姐姐的题卷也托学生带给夫子。”北笙恭敬的双手奉上两张题卷。
郎琢接过题卷,大致扫了两眼,淡淡道:“嗯,是比昨日答得要认真些。”
“既然徐大姑娘不在,又多了个赵世子,今日就不讲新课了,讲题卷,赵世子也好好听听自己可会这些题目。”郎琢先将南音的题卷铺开在书案上,看着看着眉头就紧了。
北笙的心如擂鼓,这份题卷是她答完后南音又抄了一遍的,不知被郎琢看出了什么不妥。
半晌后,郎琢终于抬起头来,淡淡道:“徐二姑娘,你来答一下,《春秋三传》分别讲了什么。”
赵疏不由眉心微蹙,这些连他都知之甚少,自小没人教的徐二姑娘会知道?
第15章 三传是什么
赵疏实在没忍住,开口问:“郎大人当真以为,徐二姑娘知道这些?”
郎琢微挑眉头,“徐二姑娘不知道,那换赵世子来答?”
“呃……春秋三传是《左传》,《公羊》,呃……还有……”那个答案明明就在脑海打转,眼看就要呼之欲出,赵疏就是想不起来。
郎琢低着眉盯着题卷,看都不看赵疏一眼,“徐二姑娘答吧。”
徐北笙战兢兢站起身,道:“《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三部著作的合称……”
“对对对,还有《谷梁传》,我就说嘛,我明明记得的,徐二姑娘真是高才,这都晓得。”赵疏朝北笙竖了下大拇指。
郎琢暗暗瞪了一眼赵疏,对北笙道:“你继续说。”
“《左传》乃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的记史之作,《公羊传》则阐述《春秋》‘微言大义’,《谷梁传》则讲了君王权威,君臣职份。”
赵疏半张着嘴巴,惊讶地看向北笙,“二姑娘连这些书都读?我以为二姑娘只懂些诗词。”
郎琢一笑,起身将题卷拍到北笙案上,“这张题卷上的题答得很好,值得宣扬。回头交给徐大姑娘,让她抄写一百份,贴在京城各处,记住,一定要她亲手写。”
北笙绝望地闭了一下眼睛,她就知道,纵然是南音亲手抄写的,刚刚解释《三传》时,让郎琢看出来是题卷是她作的答案。
南音的那张题卷上的题几乎都是出自儒家《十三经》,而其中出题最多的就是《谷梁传》。
而南音对郎琢说过,这些她都不会。一个没看过《十三经》的人,就算翻书也做不出那么完美的答案。
现在好了,露馅了,回头要是让南音知道她需要抄写一百份,还要贴到京城各处,怕是要发疯吧。
北笙偷偷瞄了一眼赵疏,好在今日他在,可以替自己作证,否则南音定会以为是自己向郎琢翻舌头告秘。
赵疏看看郎琢又看看北笙,有些摸不着头脑,为何北笙刚解释了《春秋三传》,郎琢就夸南音的题卷答得好,不应该夸北笙么?
念头一转,亲手抄写一百份题卷,怎么也不像是奖赏,而是惩罚。定是南音不来上课,惹恼了郎琢。
一堂课下来赵疏心虚不已,郎琢和北笙谈题论字,北笙都对答如流,问到他时,则支吾其词,满面羞愧。
煎熬到酉时二刻,郎琢终于合上了书本,手里捏着戒尺敲了一下书案,“今日课就上到此,今晚复习一下《江乙对荆宣王》,明日卯时四刻在此上课。”
赵疏面色一喜,“郎大人,这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