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双手托腮,脑子里两个小人儿相互打架,一个说姓齐好,一个说姓姬好,突然,她脑中灵光一现,大声道:
“儿臣知道母后的意思了!母后是不是不想改姓,只是改氏?!”
慈淑夫人教导过璇玑,按照时下的宗法制度,氏用来“明贵贱”,姓用来“别婚姻”,因此只有贵族可以有姓有氏,平民百姓无姓无氏。
而在贵族之中,男子向来称氏而不称姓,女子未出嫁时,既可以称姓也可以称氏,出嫁后往往只称姓而不称氏。璇玑又是女儿身,因此即便宸国改成姬氏,在外界看来,她的名字还是齐璇玑,并没有变。
不仅如此,只改氏而不改姓的话,宸国宗室的意见也会小很多。
荷华露出赞许的目光,“你想的不错,哀家确实想将宸国的氏改为姬,毕竟追根溯源,宸国原本的氏就是姬。你怎么看这件事?”
自己不用改名字,璇玑便没什么意见了,她定定看荷华,眸子莹莹发亮:
“母后曾教导儿臣,一切以国为根基,无论是姬氏还是宸氏,只要统治的人,还是我们的血脉就行。如果宸氏改回姬氏,有利于宸国的统一大业,儿臣全然支持。”
璇玑的思想工作做通,荷华便再没有任何顾及了,第二日的朝会上,她向一众朝臣公布
了宸国改氏的决定。
“齐姓姬氏,会是宸国所有国君的姓氏,代代相传,万世不变。”
这个决定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荷华事先不曾通知任何人,连丞相姜璘都没有告知,自然朝臣之间又是一番激辩雄谈。
这个说宸国的氏和国号有关,不可贸然改动,那个说宸国本来就是兆天子分封,改回姬也不算什么,只要国姓没变就无所谓。还有的人觉得,改回姬氏的话,是不是可以顺便再认领一下天下共主的名头。
但因为荷华亲自征服郢国,宸国又向来崇尚战功,再加上国姓依旧是齐,国号也没有变,所以宗室纵然有再多的反对意见,在荷华的支持者面前,还是败下阵来。
不仅如此,荷华还以宸王的名义,邀请雍国和晏国的使臣前来观看天子九鼎。
郢国灭后,宸国霸主地位已然难以撼动,加上新近与北疆结盟,面对宸国的邀请,两国国君纵然再心不甘情不愿,也只能依言派遣使臣来天耀城。
仲春卯时,太极殿里,阶前两列灯树燃得透亮,丹墀两侧金吾卫按剑侍立,九只青铜鼎一字排开,鼎身在晨光中泛着冷冽贵气。
当雍国和晏国的使臣着华服捧贡物鱼贯而入,礼官拖长声唱喏:
“奏乐”
话音落,编钟轰然齐鸣,使臣们不约而同地抬眼,正见鼎身所铸饕餮纹在光影里似要择人而噬,最中央那尊刻着“天子御极”的主鼎里,沉水香腾起冉冉的细烟。
众人皆屏息俯首,忽闻殿角风铎轻响,太后荷华一袭玄衣,牵着头戴冠冕的年幼宸王,目光一一扫过底下。
璇玑将手中的传国玉玺高高举起,努力回忆着荷华昨夜一字一句教她背诵的檄文:
“今日见诸国使臣来宸,朕不胜欣喜。自昔天下者,非一家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朕为兆天子外孙,宸王之后,齐姓姬氏之女,古往今来,有大一统的王朝,却没有四分五裂的国家,今朕承祖宗之威灵,握乾枢之权柄,岂容诸国割据,四海分疆?”
“若肯归降,各国王室子嗣一应待遇依照从前,若不肯,朕必发兵征讨,务必还中庭百姓一个统一的国家!”
听见檄文的一瞬,雍国与晏国的使臣面面相觑。
齐姓姬氏?不应该是齐姓宸氏吗?
不过话说回来,说是姬氏,其实并不算错。
毕竟,兆朝虽已倾覆,但留下的这些诸侯国基本上都是昔日兆天子分封。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追根溯源,都可以算是姬氏。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诸侯国,都将自己的国号作为氏。
不过,如今宸王忽然恢复姬氏,是不是意味着,她要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