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司音很无奈,倒也没有拂了老百姓们的好意,至少大家是喜欢自己的嘛!
洛城的事情早就已经传到了海城了,所以海城那边对凤司音的到来也十分期待。洛城能造纺织局,他们海城总也能有什么别的吧?
海城的位置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不像洛城四处都是大平原,海城多河道。这一点在凤司音出发之前就有所了解,所以之前就有预设好了海城的定位。
凤司音达到海城时,也有不少民众自发在城门口守着。不说别的,就是凤司音下派官员到各地,又给大家送种子,之前又推行了耕地工具,光是这些大家对凤司音的印象就不会太差。
等到再接触过了海城知府,凤司音这才感觉到了那些京官们的差劲。海城知府不比洛城知府那般给力,但也是勤勤恳恳的,对于凤司音的到来也十分欢迎。
“陛下,微臣听闻您在洛城建立了学塾和纺织局,微臣斗胆,不知道陛下是否也会对海城做什么安排?”知府在当地其实跟山大王也差不多了,百姓们温顺听话。不过眼下的日子虽然舒坦,到底也是读过书的人,知道曾经的繁华是什么样的,自然也想感受那样的生活。
“苗知府不要着急,孤自然会对每个地方都有安排,只是很多事情不能急于一时。”
我知道你很着急,但是你先别急。
苗知府悻悻的,小心翼翼问道;“那陛下接下来打算?”
这会儿京官们已经都走了,苗知府年纪大,到底是怕自己承担不了凤司音的计划安排。
“苗知府知道孤在洛城让人修缮了临时学堂的事情吧?”凤司音愿意给对方一点甜头,也是让大家知道,自己不会厚此薄彼。“这学堂是大家都会有的,海城之后的发展安排暂且不说,苗知府可以先把这修缮学塾的事情安排起来。这会儿百姓也不忙了,学堂什么时候能修建好,大家也就能早点展开学习。”
“微臣知道,之前洛城知府都给我们传了信,信中提了此事。时间聪明,虽然还没落实起来,不过微臣已经选了几个地方,只要陛下点头,随时可以开工了。”
这苗知府还是挺会安排事情的,凤司音还算是满意,到海城的第一天,便先定下来了学塾的选址。有了洛城在前,在海城凤司音都不用再开动员会了,只要把安排说出来,立刻就有百姓自发的来帮忙修缮学堂了。
学堂的计划凤司音不用花什么心思,洛城的时候早就已经做好了,复制即可。
第二日,凤司音就抓着苗知府带着自己在海城到处跑,尤其是了解这些城中的河道。
数百年前,凤稚国还是四大国之一的时候,海城虽然不是对外的通商口岸,但也是国内的要塞。所以在凤司音巡视的这两天,也看到了一些遗留的码头残垣。
如今凤稚国贫困,还无力和他国通商,但假以时日,海城早晚会成为水运通商的重要枢纽。
可现在,凤稚国没有货物,没有船,更没有和别人贸易的资本,甚至能造船的人都没几个。海城的人也有会造船打渔的,可他们那些都是小打小闹,凤司音想象中的大货船,这里是没有的。
凤司音也没有藏私,把自己的想法和担忧都跟苗知府说了。苗知府虽然遗憾,但好歹得到了陛下花的大饼,也不是完全没有盼头,只说听从安排。
凤司音也不能凭空给海城变出一套水运的资料来,便也就让苗知府过一个多月安排一些人去都城学习造船。先把船造起来,造出来的船只也能卖给临近小国家换点钱。
等到这船造得像样了,估计隔壁洛城的纺织业也有了起色,再不济还有樊城的矿山。凤司音不会让大家各自为营,最终的目的还是得一起强国致富,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硬道理。
海城没有什么大举措,苗知府怕大家会失望,所以凤司音跟自己说的那些,他都是挑了些好理解的,再夸大一番传达了下去。
同时也和大家说了,虽然他们看着不如洛城造了纺织局,但是以后凤稚国要发展,他们海城时非常重要的,以后跟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