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官员一说话,考生们就不再说话了。
“陛下知道,各位考生们都很在意这次的科举,不过一次考不上没有什么,大家可以打听一下别国的科举,少年到老头都考不上秀才的都多得是,更何况我们凤稚国不过是刚刚重开科举,今年考不上,以后还有的是机会。大家都是第一年就能参加科举的学子,也就是整个凤稚国最聪明最有趣前途的年轻人,考不上不过是没掌握到窍门罢了。尽管殿试没进,可大家也都是咱们凤稚国重开科举后的第一批秀才。陛下说了,各位学子,未来可期,来年希望还能再见到大家!”
原本有些心塞的考生们突然感觉自己心里舒服多了,是啊,他们可是从两千号人里杀出来的,不过就是第一年的殿试没进去,以后还有的是机会,何必这么沮丧的。
一群人一改先前的丧气模样,一个个都开始互相打气,给自己说了些加油鼓劲的话。那十一个入选的人则是被推到了最中间,接受着大家更热情的鼓励。
“你们几个可是进了殿试的人,考核可都得加把劲,别让咱们陛下失望啊!”
“刚好每个都城和五城的考生都有入选的,到时候可要让我们瞧瞧看,到底是哪里的学子更加厉害!”
几个入选的考生除了樊城只进了一个,其余都是各城两人,听到有人拿家乡说事,一个个也都激动起来。
阳城考生:“我等就先给大家打个样,一定在殿试上好好表现,不叫陛下和乡亲父老们失望!”
都城考生:“我们都城的子民时常能见到陛下,收到熏陶最多,这次也定能拿下这个状元来!”
海城考生:“时常见到不也就进了两人,我们海城如今可是凤稚国的革新之地,受到陛下的重视,我们二人才是更要为海城争口气。”
安城考生:“陛下再咱们安城建了养殖场,让大家人人有肉吃,安城学子也不让陛下失望。”
洛城考生:“我们洛城有纺织局,我二人愿能通过殿试,助力陛下实现凤稚国百姓人人穿暖有新衣的愿景。”
樊城考生:“樊城入选的仅我一人,但我会让陛下瞧瞧,也让樊城百姓看着,我便是一个人也一定可以!”
放榜现场变成了誓师大会,不说这些豪言壮语是不是真的能实现,大家有这样的精气神,凤司音就很满意了。结果如何,还是殿试结果见真章。
或许是因为这次的殿试放榜的氛围起了作用,这次入围的考生们都没有过于骄傲自负,只有一个人选了三个衙门,其余的考生们大多就只选了一个衙门,少数选了两个的。
这个情况倒是让凤司音挺意外的,她还以为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两个衙门,给自己留个后路呢,看来大家的信心都十分充足。
如果说上一轮考试的题型是简答题,那么殿试的考核内容就是小论文了。根据不同衙门的题目,写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或者是解决方案,不仅要内容丰富,也要有理有据。
十一人齐聚大殿之上,按照会试的排名入座,领了自己的考核卷子。每个人根据报考衙门的数量不同,有不同的考核时间,每个衙门的考题可获得一个时辰的答题时间,报两个衙门的就是两个时辰,三个衙门便是三个时辰。
报考多个衙门的考生会同时拿到对应的考核卷子,比如报两个衙门的,两个时辰的时间可以随意分配,哪怕是一个用一刻钟,另一个把剩下时间都用了也可以。
因为有一个考生是报了三个衙门的,原以为最后就会剩她一个人,但结果她却不是最后一个交卷的,比那些报两个衙门的考生中多数人都要更快完成。
凤司音一开始就有看过考生的名单,那个报考三门的考生,正是会试的第一名,都城的学子。更让凤司音没想到的是,她还是工部尚书的一个亲戚,因为家里的长辈都没了,从小就被工部尚书当亲生的孩子养大的。
凤司音看过她的会试卷子,十二道题,竟是一个叉没有,最少也能拿个三角,确实是个很聪慧的学生。
工部尚书自己的嫡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