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1 / 3)

合着你这不是知道人家医术高明吗?

这样你还骂人家鼠辈,而且在给你治病的时候,华佗也没骗你啊!

这个病哪怕是现代医学,都是容易复发,且需要对症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甚至有的病人因体质问题无法根治。

你就因为这个,骂人家医德不行,是想贪图富贵,才不给你根治的是不是也太不讲道理了。

不过以曹操的性格和古时的观念,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其实也不奇怪,毕竟当时曹操也正在被病痛折磨。

但现代人也这样说,是不是太过侮辱华佗的医德了,合着就是死人不能说话,所以随便喷对吧。

也是可怜华佗,最后在狱中,将毕生所学拿出,交给狱吏告诉他这是能活命的书籍,狱吏因害怕不敢收,最后华佗只能带着毕生所学共赴黄泉。

让《青囊书》这样的医学瑰宝之一,就此消失在了东汉末年,也是可惜。】

作者有话说:

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个出自南宋,一个出自唐代韩愈,都不是秦朝会出现的词,这里用了一下,只是形容词想想而已,也可以代称秦的词,不过想不出那时候有啥词,就用了。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故甘陵相夫人有娠六月,腹痛不安,佗视脉,日:“胎巳死矣。”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则男,在右则女。人云“在左”,於是为汤下之,果下男形,即愈。

县吏尹世苦四支烦,口中乾,不欲闻人声,小便不利。佗曰:“试作热食,得汗则愈;不汗,后三日死。”即作热食而不汗出,佗曰:“藏气已绝於内,当啼泣而绝。”果如佗言。

府吏兄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眼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对佗不在,如言而死。

□□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苟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头风未除。□□曰:“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