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的行为作风。
可惜此等言行太过理想主义化,没有考虑到实际,最终在后来演变成了,压迫女性,要求女性贞洁,饿死事小,失节是大,岂不可悲。
其次孔子本人,于此话原先的言论是“存天理,去人欲”“克己复礼”一字之差,千差万别。
孔夫子的理是要人懂得自我克制,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压抑自身的本性,去追求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绝不是孔圣人和朱熹想要的理念。
他们更多是在追求阶级稳定,巩固权利礼仪的制度。
孔夫子一个能说出审时度势,不拘一格,认为生命宝贵,不该浪费在这种固执之上的圣人,怎么会让人做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念。
程朱二人,一个能说出女儿聪慧无人可配,就可以不结婚,一个虽恳求友人家妇女不在嫁,但那是由于友人家只剩孤儿寡母,无奈之举也愿意以正风俗的名义为友人的妻子求得利益,纵然妇女在其兄权威之下在嫁,也没有在强求。
毫无疑问孔夫子和程朱二人的理念,都不再是最初的样子。
他们的言论被曲解扭曲,有人朱熹虚伪,只会说做不到的事,他的言论切实的迫害了女性,这叫什么理想主义者,不过伪君子。
实际上任何一个学派的开创者都是理想主义者,孔夫子的言论中也不乏理想之语,扭曲后也曾压迫我国千年之久,但这难道改怪他吗?显然不该,我们站在了后世巨人的肩膀上,评说先代时就不该只从后世的世界观看,更该从当时的世界观看。
朱熹的出生经历就造就了他能想到这样做,却想不到这样会对女子造成什么样的压迫,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女性的悲哀。
这不是一人两人的错,而是整个时代的错,有幸生在新中国是我们的幸运,却不是能拿来抨击前人的利器。
只希望后世不在扭曲前人之言,能自称一派别再打着圣人言了,圣人都要被言哭了。
树哥儿听了都得说:这句话我没说过。
不过就算此时说的再多,一切也都过去了许久,在古时人们终究,习惯了圣人言,大家已经没办法在从这种固化思维解脱出来,故而无论好坏这些学说都被扭曲为儒学。
不过这也不能怪后来人,终究是董仲舒开了一个坏头,他或许没有恶意,是为了弘扬儒学才进行修改,也做了对君王的约束。
但是他忘记了,没有制度约束的权利,就像没有关进笼子的老虎毫无用处。
在古代封建社会制度,君王是权利的最大拥有者,他可能拥有制度的笼子吗?他会让自己被关进笼子里吗?
且用经济学角度劣币驱逐良币的说法,他修改儒学是为了弘扬学说,中心思想并没有改变。
可其他的儒家人能做到他这样吗?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