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改的秦律,并给他和他的兄弟们,指派了任务,观察这些律法的合理和不合理。
实际上在内心回答:当然没有,统治者从不该只选择一种学说,而是该将有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通通吸纳并采取。
所以尽管儒学看起来对于统治非常有用,嬴政也没打算只重用它,延续后世的道路,而是掀起了新的念头。
他想以法家为结构,重启百家学说,相信那些现在危机感满满的学派,很乐意为自己递上一个梯子,为了博得他的青睐,想必工作也会认真许多。
到时候暂时缺失的人手,估计能缓解一下。
思虑在心里转悠了一番,嬴政也没停下手中批改奏折的笔,自从纸研发出来以后,原来六十斤的竹简,现在只变成了十来斤的文书,不用花大力气挪动竹简,让嬴政节省出了不少时间,工作效率大大增加,能在同更短的时间内,处理更多的文书。
他对此非常满意。
作者有话说:
“至秦孝公,圈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
《为吏之道》太多了,全文之中关于父子的我就不全放在文里了,大家可以看看这里,或者百度看一下都有。
戒之戒之,材(财)不可归;谨之谨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言不可追;綦之綦之,食不可赏(偿)。术(怵)悐(惕)之心,不可不长。以此为人君则鬼,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能审行此,无官不治,无志不彻,为人上则明,为人下则圣。君鬼臣忠,父兹(慈)子孝,政之本?(也);志彻官治,上明下圣,治之纪?(也)。
《论语》子路篇中记录的孔子和叶公的对话。原文大意是说,叶公告诉孔子,他们那里有一个人的父亲偷了羊,儿子告发了父亲,大家认为这个儿子很耿直。孔子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父子之间无论谁犯了错,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为父隐瞒,这才是正直的做法。
发现一个事情查资料的时候,诸子百家是四大家道、法、儒、墨,其中儒家好不招人待见啊,其他三家或多或少都diss过他们,真的很不得人心了,不过采用他们取长补短的也不少啊!
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孔圣人真的很有趣啊,好多言论也和后世对儒学的印象完全不同比:如人义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其中妇听看起来是说妇女要听话,和董仲舒三纲五常说的顺从丈夫是一样的。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个事情啊!“妇听”是说女士们,要善于倾听、随顺人类智慧中的“坤道”部分,而不是盲目地(划重点)去随顺一个男人。
而且孔夫子的理不止要求孩子要孝顺,同样要求长辈要仁慈,和后面那些愚孝是不一样的。
当然文里那个亲亲相隐我是不赞同的,当时写到哪里的时候本来是上头了想大骂的后来冷静了一下,咨询了朋友们关于这个的观点,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犯的事情是大还是小,小事可以隐瞒,大事像杀人显然是不行的。她们的说法也一下让我冷静下来了仔细思考这想法,最后改了文中的内容,孔夫子是站在人理的角度去想,以情谊来说这是人之常情也可以说得过去。
但是综合了我现在的社会道德观,加上最后的强调的是正直,我最终选用不赞同的说法,并没有不尊重圣人的意思。
然后朱熹圣人吧,我也没有不尊重他的意思,他有些言论还是有道理的,但是就存天理灭人欲,还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作为女性来说我是非常看不惯并且觉得痛苦的,所以DISS了一下他,但同样没有不尊敬的意思,真的想了解建议还是自己去看书,或者看他们的学说理念,我这里只是一些浅薄之言。
还有文中的正直,打字的时候总是冒出正值,我打着打着不知道有没有大错,因为不记得打了多少次正值了到时候大家看到宽带一下,不想一直找找找改了。
唔还有,关于文中说父母的压迫,因为当时主要将哪里还有一些没说完,这东西吧确实有,但也有不少父母是反被孩子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