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权也掌握在手里了,搞不好有人会催他过继,那刘彻能呕死。
【卫青第三场记载较多的为河南之战,这场战争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卫青最早的成名战,同时也被誉为汉匈战役的转折点。
这时候有小伙伴就要问了,为什么这场战役能被称为汉匈战役的转折点,不是说这场战役不大吗?
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要从匈奴的动向,和这场战役带来的结果说起。
先从匈奴的动向说起。
元朔元年秋,匈奴分兵三路,左路有二万骑兵攻至辽西,杀死了辽西太守,掳掠辽西便捷汉人二千余人。
中路由匈奴左贤王带领一直打到元朔二年春,一路杀入渔阳,击败渔阳守军千余人,渔阳太守韩国安为阻止匈奴人继续进军,率兵700人出战,被击败,最后几乎全灭,被迫退守壁垒。
右路匈奴进入雁门关,杀戮了我大汉千余子民,带走牛羊数千。
这一消息,一传回国内,汉武帝刘彻震怒,他已经忍匈奴很久了,卧榻之地岂容他人鼾睡,现在不反击要等什么时候反击。
因此刘彻立刻下令回击匈奴。
刘彻不是赵光义,对于打仗又菜又爱玩,他对于战争有着自己的认知。
先是敏锐意识到匈奴大军进攻点在东边,西边必定空虚,有可乘之机,就立刻让韩国安率领部下,向东移动驻扎右北平,防止匈奴人深入。
后又制定胡骑东进、汉骑西击的战略方针。
而则一战略简单点说:就是看谁给对方的伤害大。
也是这一战的战略方针,常常让后世一些人,认为卫青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是靠着国力才碾压匈奴的。
对此我想说:啊!对对对,你们说的都对,卫青就说靠国力碾压匈奴的。鼓掌jpg】
……
“胡说八道,呸。”
天幕下没能领悟出,天音是在说反讽的武将一反之前嫉妒卫青的样子,先炸开花了。
虽然他们看不上卫青,觉得他和他们不是一路人。
但有一说一,要是真能靠国力碾压匈奴,他们之前那么多年,能打不赢,又不是闲着没事输得好玩。
要是轻易能碾压过去,武将们早就一窝蜂冲去打匈奴了建功立业了,何苦还要分主合派和主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