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1 / 3)

因为虽然他们也不太了解汉武时期是指什么时候,但他们知道景帝是之前的皇帝,那汉武按理来说也不会离他们很远,但元帝时期距离汉武时期还有三朝,不知道多少年,到时候他们都已经死完了,也未必见得到强盛的大汉,那他们还能用什么指望呢,远水终究救不了近火。

失望至极的百姓们,像是被抽干了精气神一样,人需要点指望,不然生活总是很难过下去的,国家有能力但皇帝是抛下他们是一回事,国家没能力又是另外一回事。

说不上那个更好,但后面那个总会让人感觉没了一点指望。

之前那个抓着矮小官兵叫唤的农夫现在不叫了,他抓着那位官兵的衣角,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该怎么办。

只能愣愣的待在原地,眼神呆滞也许他该回去继续种田,然后等待,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的匈奴人收割他的性命?

兵官也认他牵着,大家都是苦命人,何苦互相为难。

他也是边境出生的孩子,不过父母亲人都被匈奴杀死后,他靠着邻家的施舍的饭菜勉强活到了能入伍的年龄,便参军去杀匈奴了。

他的文化有限以前不知道河套意味着什么,但天幕讲的很清楚,参军多年让他也有了一点战争相关的知识,这让他理解了河套收回来意味着什么。

他迫不及待的和农夫讲:“大兄,天幕说我们陛下,会收回河套,到时候边境就不用受匈奴人的侵扰了。”

农夫不懂这些,他说:“不是说是那个什么元帝时期,我们汉才强起来吗?俺觉得自己活不到那个时候。”

兵官:“不不,您误会了,是个叫卫青的将军收回来河套,河套……”

兵官的话农夫还是不太懂,但他知道了一件事情,一个叫卫青的大将军能打跑匈奴人,长得和天上那个马跑地图的人一样。

百姓的愿望是很朴实的,一年幸苦到头能吃饱饭,不必随时有性命危险,这对他们就足够了。

因此得知天幕中的就是会打跑匈奴的卫青将军后,他们立刻将天幕中人的脸记了下来,供了个排位,就希望天幕中的大将军,快快来救救他们。

卫青,边关的百姓们念叨着他的名字,将领们念叨着他的名字。

而他本人对着天幕中的自己,却是百感交集,千里疾行说的简单,坐起来难,他不知道未来的自己是如何布局才能使匈奴大部队放松警惕,又是靠着什么样的速度才能绕后袭击匈奴后方的。

但他现在知道,这条计策被天幕点出来后怕是不好用了,而他能想出比之前更好的计策,击败匈奴吗?

卫青很迷茫,但却并不惧怕,或许他的骨子里也是带着冒险的因素的,一个武将如果不能上战场,立下功绩,那就毫无用处。

他苦读兵书,用心学习,便是为了在日后能做出一番事业,回报陛下的恩德,为姐姐撑腰,现在他知道,属于他的机会很快就会出现了。

他难道会因为迷茫和惧怕而放弃吗?当然不,卫青心中想要想要建功立业的火焰燃烧着,他知道他必须要做的比天幕中的他更好。

他可以做到!

刘彻也是这样想的,匈奴必须要打,要狠狠的打,今日天幕这样一说,主和派的声音必然减小,再次进攻匈奴助力便会减小,待稳定国内,离出兵的时间便不会远了。

对视一眼,君臣心中知道了对方所想。

作者有话说: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汉书·霍去病本纪】

史记上写霍去病不喜欢读孙吴兵书,不过我觉得不喜欢读兵书不带不读书,霍去病肯定是读书的,文里只是才用了霍去病不读兵书,然后根据这条和史书记载的性格写了点,最重要的是鸡娃,古今共有,好去病来吧上个学,爱他就送他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