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1 / 2)

得到消息的群臣,一听李陵投降匈奴,群臣激愤纷纷落井下石,痛骂李陵,说“吾等耻与叛国者为伍。”

刘彻听了文武百官的唾骂后,又私下召见了司马迁,向他询问李陵投降这件事的看法。

司马迁和李陵是少时好友,认为自己深知好友的品行,面对陛下的提问,给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

“李陵是个孝子,对母亲非常孝顺,有国士的风范,此次他虽然战败,但敌众我寡,在敌方数倍于己方的情况下,李陵虽身陷重围,依然能得到将士的效死,搏杀敌众数万,虽战败,但他杀死杀伤敌人的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即使是古时的名将也不过如此啊!”

“他现在之所以不死,只是想留着性命,戴罪立功,等待合适的时机回来报效朝廷,陛下请不要听从朝中小人的话语,冤枉了李陵。”

司马迁的这一说,结果吧!对得起李陵,但没对得起自己。

在司马迁说完不久后,刘彻以司马迁诬罔,是想诋毁贰师将军为李陵说情,于是把他下狱实施宫刑。

这里又不少人说刘彻是故意针对司马迁,不然怎么会拿一个,私下的谈话治罪司马迁。

但实际上这个说法不一定正确,在《汉书旧仪注》和《西京杂记》中都有记载说司马迁是李陵本次出战的举荐人。

如今李陵出了事,司马迁自然是有连带责任的。

而且宫刑也并不是针对司马迁,在汉朝中有一条罪名叫诬罔的罪,这个罪名很有意思,在汉武帝时期大部分处罚,有一个减一等的操作,分别是花钱免死和宫刑。

而汉武时期,以诬罔被判死的有四个人,其中三个是看刘彻是个大冤种,骗了他好多钱的方士,和一个假冒太子,让刘彻暴怒的人。

可见这个刑法就是刘彻专门搞出来处理自己不喜欢的人的,一般死刑起步,绝不减刑。

但到了司马迁这里,这个刑法就变了,汉武帝是允许司马迁花钱减刑的,这点从司马迁选择接受宫刑可以得出,要是不能减刑,他该升天好久了(虽然现在也升天很久了),史记这部著作也无缘诞生于世了。

选择宫刑也并不是汉武帝逼迫他只能选这个,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明确说了自己家穷出不起这个钱,只能选择宫刑减罪。

因此也谈不上刘彻为司马迁专门准备宫刑,或者故意想杀他,最多是刘彻皇帝当久了,富裕日子过久了,根本忘记了还有大臣家里居然会没钱。

而说司马迁对得起李陵,是因为刘彻还是采纳了司马迁的意见。

在给司马迁宫刑后,刘彻一直没有杀死李陵的家眷。

在汉代的《二年律令.贼律》中第一条,就明确说了,凡是降匈奴者与谋反同罪,其父母妻子皆要腰斩。

而汉武帝在李陵投降一年多的时间,直到天汉四年都没有杀李陵的家眷,可见确实是听进了司马迁的话。

其次是刘彻对李陵投降事件的醒悟。

在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某天刘彻突然醒悟李陵这个人投降匈奴是没有援兵导致的说:“李陵出塞之时,本来让路博德接应他的,但是受路博德这个奸诈老将上书的影响才改变了诏令,最终害的李陵全军覆没。”

悟出了这个道理后,刘彻开始派人慰问李陵的残部。

到了天汉四年,正好也要打匈奴,就派了公孙敖去接李陵回来。

但是公孙敖去了和左贤匈奴王交战后,回来却对汉武帝说:“我这次打仗之所以没有胜利,是李陵在为匈奴人练兵。”

至此确定了李陵投降匈奴后,刘彻才杀光了李陵的家眷。

到这里为止李陵都还是个死不足惜的无耻叛国贼,陇西一带的士人都为李陵不能为国家守节,连累家人而不耻,对他多有谩骂。

但在汉书之后的记载中这一切变了。

汉书: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