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吗?

不一样。

从国子监出来的,进官场有许多同窗相互扶助,同窗之谊不是说说而已。自己闷头读书的难免势单力薄,像卫成这样独来独往还能几年一跳飞快往上升的,本朝就这一例,也没别人,不值得当作参考。

再说,名额给你用了,没读出个名堂你要回来,国子监那头却不会允许换个人顶上。

要走容易,走了要是后悔再想回去不可能。

崔侍郎哪能由他任性,不要说崔侍郎,这事就连老太太和白姨娘也没法同意。

过年这些天,因为崔继宗的事侍郎府吵翻了天。有人劝,有人骂,有人偷偷看笑话。崔令仪跟小弟崔一舟没顾得上他们,两人一则要去姨母那头做客,二则还受邀进了宫里。

这次进宫让崔一舟好好看了他娘从前生活的地方。

同时也让兴盛见着这对倒霉姐弟。说倒霉已是过去的事,就从这一年起,他俩已然转运。崔令仪就不用说,崔一舟将来也是不错的。

见着他俩之后兴盛再次感叹了卫夫人择选儿媳的眼光。

是神仙眼光吧……

甭管长媳芳妤或者次媳崔令仪,刚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都是不被看好的,总觉得方方面面都是问题,在贵女之中排不上号。等到卫家兄弟把人娶进门,过了几年之后大家就会发现,哪怕住的宅院宽敞了府上人多了,卫家依然和睦,为什么?因为家里人齐心,能相互理解关心包容体谅。

长媳宽容大度,次媳精明能干,两人配合起来将偌大一个宅院治得井井有条。又有经过无数风浪的卫夫人掌舵,时常提点聪明有余经验不足的儿媳妇,他们家爷们真一点儿不需要为内宅操心,基本上除了公务之外的其他所有事情女眷们都能给办得妥帖。

想到京中盛传两个媳妇都是卫夫人亲自挑的,别人泼凉水也没动摇得了她,这魄力也没谁了。

……

年前总嫌日子过得慢,过完年就感觉一天天跟飞似的,眨眼之间竟然已经春回大地。农户们又要准备为新一季的收成忙活,他们磨锄头借耕牛准备翻地。这时候卫、崔两府也忙起来,无他,吉日要到了。

作者有话要说:  ovo

222、222.番外

崔令仪的陪嫁称不上极其丰厚, 还算拿得出手, 至少没招来非议。反正填房太太看着那一抬一抬的东西从自家大门出去排成长龙送上卫府,她就感觉憋着口气上不去下不来, 堵得胸闷。

贴身伺候的安慰她说:“就当送瘟神, 痛这一回。太太您想,大姑娘是嫡出,是皇上的外甥女, 嫁的还是一品大员府上, 才会有这排场。后头那些从妾室肚皮里爬出来的,千两银子就能打发出门,费不了什么。”

“你说得容易,不怕老太太又拿府上颜面说事?她不管事不知道府上开销多大, 我提醒她还斥骂我说小户人家出来的上不得台面的, 我好心全给人当了驴肝肺, 也不知道图什么!”

“您消消火……”

贴身奴婢凑到填房太太耳边,让她想想福寿堂那位是什么岁数, 都年近古稀还有几年好活?

是, 卫家有个高寿老人,前些年满九十的时候皇上还给画了祝寿图。这两年没听说, 没消息总归是好消息, 肯定人还健在的。世人常把长命百岁挂在嘴边, 真能满上的有几个呢?府上老太太眼下瞧着还凑合,可这又说不好的,经常有前段时间看还好好的人, 一转身说没就没。

排在大姑娘之后还有几个哥儿的婚事,都办妥了才轮到庶姑娘,到那时老太太哪怕人还在能顶什么事?

就算她还有那精神头,就算庶女里头有她偏疼的,连续娶了好几个媳妇之后府上又能拿出多少东西给那些个丫头片子?

填房太太听着感觉在理,心里才通泰些,摆出来的笑脸都实在一点。

崔令仪却顾不上去看这府上的人是什么神态表情,她提前好几天忙得团团转,将崔氏门宗的女性长辈见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