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1 / 2)

他冷呵一声,“这等冠冕堂皇的说辞,骗骗北梁自己人也就罢了。怎么我大宁这满朝朱紫公卿,竟也肯信?”

郭御史话音刚落,殿内顿时响起争执之声,两派意见越吵越凶。

就在这剑拔弩张之际,已递了致仕奏章的宋居珉缓步出列,紫袍玉带在殿中熠熠生辉。

这位宰相虽然面容憔悴,声音却沉稳有力,“陛下,圣人常言‘化干戈为玉帛’,此中深意...便是两方纵然曾有血仇,若能修好关系,于双方都大有裨益...因这‘止戈为武’的‘戈’字背后,是多少母亲哭瞎的双眼啊...”

他手指划过北方,语气里含着哀叹。

“边关每战,必添新坟。塑雪城下的白骨未寒,大昭寺的英魂未安。那些日日哭祭的老父母们......”他声音哽咽道,“且不说朝廷每年拨付给他们的抚恤银两,给国库开支造成重负,便单看这些失去亲人的大宁百姓,都叫人看着怜惜啊.....”

他喉头滚动,声音沙哑道,“老臣恳请陛下,将这备战之资转为养民之费。让边关儿郎解甲归田,叫孤寡老幼得享太平......”

宋居珉抬起的面容上,泪痕纵横,“这才是...真正的明君之道....是老臣在九泉之下,敢向太祖皇帝禀报的...仁政啊!”

他言罢,下方立刻有翰林学士站出来,引经据典,附和他的说法。

庆帝拖了几日悬而未决,今日早朝这般盛大,就是为了借助满朝势力,压下御史台的声音。

是而,朝中那些宋居珉的门生,和趋炎附势之人,立马站出来为宋居珉冲锋陷阵。

动辄以百姓安全,天下安危为说辞,仿若郭御史揪着三皇子不放,就是不在乎百姓们的性命。

庆帝目光扫过群臣,缓缓落在李信业身上。

“李卿镇守北境多年,于处置三皇子一事,可有良策?”

因三皇子一事,事关北境战和大计,军功赫赫的李信业,屡屡被叫来参加重臣组成的机密会议。但他始终恪守武将本分,垂首而立,并不发表意见。

庆帝有意垂询,他也只拱手答道,“回禀陛下,边将不宜预政,臣一介武夫,不通庙堂之事,唯知陛下剑锋所指,便是臣等赴死之处。”

言辞恳切,俨然一副任凭驱策之态。

他这般藏锋守拙,倒叫那些蓄意挑起文武之争的宰执们无从下手。

此时,庆帝看向李信业,以为他还是会敷衍推诿。

却不曾想,李信业抱拳一礼,语气平静得仿佛在讨论今日天气。

“陛下,臣以为,若三皇子当真诚心求亲,不如让他将塑雪城当作聘礼送回。如此,我朝收复故土,百姓免遭战火,三皇子亦能如愿迎娶公主岂非三全其美?”

这番话说得直白如军中议事,却似惊雷炸响全殿。庆帝瞳孔微缩,郭路忍不住‘噗嗤’笑出声来,宋居珉的脸色顿时阴沉如墨。

众人怔然间,大理寺左寺丞沈初明,却贸然出声道,“禀陛下,臣有事启奏!”

“爱卿何事?”庆帝脸上也显出惊诧之色。

沈初明想到妹妹当日所求,又想到今日朝堂之上,看似扩大参与讨论的人数,其实只是宋相压制御史台的手段......

他便明白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宋相才是背后主导者,想要阻止议亲,只能先拉宋相下马,令其自顾不暇。

“陛下,臣前番奉命查办光禄大夫陆万安葬身火海一案,意外查到北梁细作与我朝官员暗通款曲,意图扰乱朝纲。彼时臣欲深挖其根,然陛下谕令暂缓,命臣先查京城流言一事。”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冷峻,“后经皇城司查实,那些蛊惑人心的谣言,正是北梁为动摇我大宁国本所散布。臣转而复核宋相府内侍女被害一案,却发现此案草草了结,其中破绽之多,令人瞠目!”

他言辞之间,看似历数近期接手的工作,却将大梁此前恶行在群臣面前重温一遍,堪称对主和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