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锦繁深吸了一口气,对他道:“我想要您一晚。”

“如果我赢了,您今晚就归我了,我要您今晚跟我……”

荀子微神色陡然一滞:“你说什么?”

赵锦繁道:“您别误会,我并没有要冒犯您的意思,不会让您做……”

“那若是你输了呢?”荀子微目光迫向她,“你能给我什么同等价值的东西?”

第032章 第 32 章

“若我输了, 您当然也能要走我一样东西,只要我能给得起。”赵锦繁道。

荀子微向她确认:“你给得起的,都可以?”

赵锦繁回他:“当然,我的命除外, 这个很宝贝实在不能给您。”

荀子微道:“好。”

“一会儿请您先写下您心目中的考官人选, 不过朕需得提醒您, 您写下的人选必须和之后对外公布的一致。不能为了赢而胡乱编造几个名字, 事后再改。”赵锦繁道,“我很肯定您不屑于这么做,但在任何赌局开始前, 事先说明规则都是必要的。”

荀子微道:“嗯。”

赵锦繁自一旁取了三张空白的宣纸, 递给荀子微,而后转过身背对着他道:“如果您没有别的问题,就请在这三张纸上分别写下三位考官的姓名,写完之后将纸折好。”

荀子微依言照做,他提笔依次写下自己心中此次会考的考官人选, 写到第三位时, 笔尖一顿,思考良久写下第三人的名字。

写完, 搁下笔对赵锦繁道:“可以了。”

赵锦繁转过身,看了眼他手边折起来的三张纸条, 略有所思,过了片刻后道:“在写下答案前,可否容我问您三个问题?”

荀子微道:“你问。”

赵锦繁道:“第一问,请告诉我如果您要找一个人做副手, 您希望找个什么样的人?”

荀子微回:“稳妥。”

赵锦繁又道:“第二问,您觉得于会考而言什么最重要?”

荀子微回道:“公正。”

赵锦繁接着问:“最后一问, 您希望科考能为大周带来什么?”

荀子微又回了两个字:“生机。”

赵锦繁听完他的答案后,笑道:“多谢您的回答,我想我大概知道是哪三位了。”

荀子微饶有兴致地看向她:“请说。”

赵锦繁道:“自大周建朝伊始,会试考官多出自礼部和翰林院。会试的主考官有三位,历来是一人为主二人为辅,您希望作为副手的两人是稳妥之人。若要问礼部和翰林院之中,谁人最为稳妥,答案必是翰林学士朱启无疑。”

“朱启此人谨小慎微,虽说不上出类拔萃,但其为官二十余载恪守本分。观其历年吏部考绩,可说是四平八稳,从未有过半点差错。这样的人自然当得起您口中稳妥二字。”

“且他曾多次出任会考考官,经验丰富,善于应对与之相关的各类问题。又是权臣派的中流砥柱,是您信重之臣。因此我猜朱启会是这其中的一位,不知对否?”

荀子微轻笑了声,屈指打开其中一张纸条,纸条上果然写着朱启的名字。

“你猜对了,陛下。”他道,“那么第二位呢?”

赵锦繁道:“这满朝文武之中,最紧守公正二字,且学识渊博可堪为会试考官的有两位。一位是您的兄长,现为刑部掌舵人的荀理。”

说起荀理此人,最为人熟道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他的身世,他是当今摄政王的堂兄,两人关系甚为密切。

第二件是他的经历。荀氏英才辈出,此人自小饱读诗书,不过弱冠便在殿试中夺得魁首,之后入翰林院任职,为人严谨,行事认真,是为储相之才,位极人臣指日可待。

不过传闻有一日,他与几位同僚外出时偶遇一桩命案,这桩命案很奇,凶手是位惯犯,官府寻他已久,却迟迟不得线索。荀理仅凭借几滴形状各异的血迹,便锁定了真凶。当中过程传得神乎其神。

这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