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阿镜穿着改制的婚服,比平时更添了几分明艳,更得她心。
一响贪欢,半夜才歇。
第二年二月,宋渔去往福安县赴任,许镜随同。
新地方,新篇章就此展开,许镜也是终于吃上媳妇儿的软饭了。
第110章 番外一
◎第三个年头◎
这是许镜和宋渔来到福安县的第三个年头。
福安县比东阳县还穷, 唯一的好处就是这里没有过多的权贵势力干预,毕竟这地方穷嘛。
可又不算太穷,普通官员好好治理一番, 政绩上也能看的过去,这大概就是女帝将这个县城交由宋渔和许镜来治理的原因。
第一年, 许镜协助宋渔摸清了这个县的基本情况, 并压制住了地方上的地头蛇势力,构建起属于官府的可用人手。
定住局势后, 第二年许镜协助宋渔开始发展福安县的经济。
福安县地理位置还行,虽然没有处于大康的商路中枢线上, 也擦上一点点边, 有些商队也会到福安县来贩卖货物, 歇脚,购买一些福安县的特产。
但这些远远不够, 让福安县富裕起来。
许镜一边用木系异能,培育这个世界的杂交水稻,一边开始教宋渔让福安县的作坊,在官府的恩威并施下,进入规模化。
同时颁布一些对商人有利的政策。
商人有利可图, 加上福安县位置距离商路路线也不太远,这一招一出, 再配上许镜有意招商引资。
福安县在短短两年时间内,繁华起来,商业街都修建出好几条, 逐渐摆脱小破县的范畴。
许镜这边帮扶经济, 宋渔没忘自己当官的目的, 颁布政令, 严明法度,同时修建女子学堂,鼓励女子进学,鼓励女子走出家庭,进入县城提供的岗位。
第一年效果不佳,百姓们保守的思想,阻碍女子进入社会工作。
但随着许镜引导工匠做出纺织车,改进农具,督促一个个手工作坊靠拢规模化,标准化,生成的产品又通过贩卖的来县城的商队,让作坊坊主们赚得盆满钵满。
同时官府的监督,让坊主们不敢克扣工人工钱,侵害工人权益,但坊主们渴望赚钱,想要扩大规模,就得招收大量工人。
而当作坊坊主们发现女工人比男工人更适合这些工作,为了赚更多钱,他们更是卖力招揽。
在官府鼓励和民间风气双重影响下,福安县县风被从保守,转变为默认和接纳女子上工。
因此越来越多福安县女子走出家庭,进入工作岗位,为自己而奋斗,提升在家庭中的地位。
手里有钱,说话都硬气,还有官府保护。
福安县正在朝宋渔和许镜期待下,变成她们希望的模样。
当然中途不是没有遇到顽固不化,墨守陈规的势力,许镜是能分化就分化,分化不了的直接铁血镇压。
一群茅坑里的臭石头,干脆有多远滚多远。
就这般到了第三个年头,许镜培育的杂交水稻已从亩产六百斤到亩产八百斤,到了一般百姓手里,平均也是能亩产七百斤。
这个政绩可以让宋渔官升两到三阶,但两人身上有女帝任务,女帝有意让两人治理的县为大康其他县做表率。
所以虽然升了宋渔的官阶,却没有调任她离开,让她们继续治理这个县城,同时将隔壁几个县城也归到宋渔管辖范围内。
这天,许镜刚才从田里忙活完回院里,就听到有人汇报说,县里来了支特别的商队,是番邦来的异域商人。
许镜一听,颇为感兴趣,没想到今生还能见到外国人,就是不知道是哪里的外国人。
这个世界会也有美洲,欧洲什么的么?
正巧,这会儿已是快到吃午饭的点,宋渔刚从前衙那边回来,跟在她身边的都是福安县官府特招女捕头。
许镜瞧见宋渔,眼睛一亮,笑眯眯迎上去:“阿渔,下衙了,饿了没有?今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