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谁不知道,许镜跟着王虎几个进山打猎,一下子发了,驴车都买上了。
张婆子恨不得是她家大富跟着王虎去打猎,给她赚个十两八两,孝敬孝敬她,好让她买身衣裳,好好杀一下许婆子的威风。
这两天几个老姐妹都在说许家的事儿,可把她羡慕得眼睛都红了。
驴车啊,许家咋就买上驴车了呢。
话都快酸出水来了,许镜对张婆子不感冒,淡淡应了一声:“没,今儿过中秋,去趟丈人家。”
说完,许镜已经架着驴车驶出张家门口,张婆子吃了一嘴的灰。
她呸呸两声:“真是钱多了烧得慌,过个节都去丈人家。”
牵着几个孩子,也打算回娘家的张家儿媳,早听到张婆子和许镜的对话,也酸溜溜附和。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人坐驴车回娘家,咱们这些命苦的只能两条腿捣鼓回去,牵儿抱女,回了娘家,还怕礼薄,遭娘家人嫌弃。”
张婆子越听到后面,越不对味儿,狠狠剜了她一眼。
“要是嫌弃礼薄啊,那别回去!不送,就不遭人嫌弃!”
“娘……”
七里屯距离大岳村也就五六里地,架驴车两柱香的时间就能到,许镜架驴车不太熟,刻意放缓了些速度。
比起在山里的大岳村,七里屯更靠近梅花镇,村人口也比大岳村人口多,约莫五六十户人家,七百多人,是名副其实的大村子,村里甚至还有村中大族高家一族开办的族学。
高家也是曾出过四品大官的望族,现今虽早已落寞,但破船仍有三斤钉,已期再回巅峰。
高式族学对外也招收学生,一些距离七里屯较近的村子,比起送孩子去梅花镇,更爱送孩子去高式族学启蒙,距离近,束脩较县城更少。
比如大岳村的李修云,开蒙便是到高式族学读书。
当然开蒙后,要考取功名,还是得到县城学府就读。
许镜架着驴车到七里屯时,七里屯的村民已在田间地头忙得热火朝天。
许家没几亩地,种的东西也少,还不到收货的季节。
大多数地多的庄户人家,却已经开始忙着收地里的萝卜、白菜、芝麻、棉花等。
萝卜、白菜切丝晾晒起来,做干菜,或者秋末冬初做酸菜。
芝麻采收好,拿去镇子的榨油坊榨油。
棉花摘下来,打理干净,用作买卖或冬衣。
七里屯里也常有驴车往来,许镜架的驴车不打眼,顺顺利利到了宋家大院门口。
宋家可比许家阔气多了,石头围的院墙,分里外两院,光两院的厢房就有七八间之多,正房更是全体用青砖建造,宽敞明亮。
许镜刚架着驴车,停在宋家屋门口,往门里一抽屉,就见一七八岁的小子正在骂八九岁的小姑娘。
那七八岁的小子瞧见许镜的驴车,呼啦啦跑进里院。
他边跑边喊:“奶!咱屋外头停了辆驴车!”
那小姑娘见他跑了,缓过神来,似有些怕生,带着身后两个小豆丁往里院走。
这时,宋渔掀开帘子,一眼瞧见自家小妹带着侄子侄女两小豆丁。
她出声喊住:“小船,大宝,小芽儿。”
宋船听见这熟悉的嗓音,不可置信转过头,便瞧见宋渔那张熟悉的脸庞。
小丫头瘦弱的脸上爆发出惊喜之色,也不管两个小豆丁,欢快跑过去:“三姐!三姐你回来啦!”
两个小豆丁年纪小,不大记事儿,过了几月,对他们姑姑也不太熟了,懵懂眨巴着大眼睛,直愣愣看他们小姑朝那辆驴车跑。
宋渔从车下来,接住扑过来的小丫头,抱了个满怀,又将她温柔扶正,揉揉她小脑袋。
“是我,爹娘在家么?”
小丫头活泼努努嘴:“都在呢,前两天二哥说你中秋要来,爹娘可高兴,这不一早就喊二哥去镇子割些肉回来。”
“三姐,三姐,你想我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