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2 / 3)

是惊人,廉价得惊人!

何明简直怀疑自己听错了。要知道,郡城里,一斤肉酱至少也得五十文,如果说香料,那得一两银子起步,在他心中,福顺就算给这菽豆酱开出二十文一斤也使得,可四文一斤?这简直……

福顺叹了一口气,说:“何老板,你有所不知,这庄子上的菽豆酱作坊乃是郡王下令建立,郡王有言,食禄者不与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因此吩咐我们,这酱料只略取一二利润,不可定高价,这餐桌上的东西务必得让百姓买得起才行。”

“食禄者不与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何明喃喃念叨,他爹逼着他也读了几本书,这言论他闻所未闻,可细品下来,却似有金玉一般的道理蕴藏其中,最后何明感慨:“郡王爷能有如此高见,想来治下人民有福了。福顺管家自可放心,某经营这菽豆酱,也不会奇货可居,高价售之。”

“正因何老板是有道君子,我们这酱坊才要与何老板合作啊。”福顺笑说。

当下二人便把契约一立,何明便匆匆回店安排这酱料运送的事情,而福顺也长舒一口气,郡王爷交代的差事总算是办妥当。

酱料的收入让宣瑾瑜喜上眉梢。打造农器花费的银子都由郡王府承担,一穷二白的县廷府压根没有收入来偿还,新得的这一千亩地要收到租给佃农的赁钱也需要时间。

初次卖酱料收入一百四十两银子,算下来,庄子上的酱料作坊和蘑菇棚一个月出息也能有尽五百两银子,虽说不多,但足以补贴王府家用。南沧县的工具改革前后花去近千两银子,宣瑾瑜已经掏空王府的家底,好在从这个月起,苦尽甘来,今后田产出息、封地赋税、作坊营收便滚滚而来。

宣瑾瑜带着好心情酣然入睡,直到宋冬带着狱掾林齐深夜敲响了郡王府的大门。

林齐二十出头,性格跳脱,和手下一帮狱吏处得和好哥们一样,但在公务上却十分严肃。见到宣瑾瑜,他拱手恭谨行了个礼,才开始说:“郡王爷,小人收到消息,边家村里有匈奴探子前来刺探军情!”

好家伙,一个消息把宣瑾瑜炸的是睡意全消,一颗心犹如在冷水里浸过。她哑着嗓子,让林齐细说。

林齐手底下有一个狱吏,是边家村人,这几日告假回乡。就在今晚,四个匈奴探子骑马悄悄从边境摸进了边家村,探子以为深夜无人,骑马来去自如,可万万没想到,因为刚垦荒得了许多田地,不少边家村人晚上也借着点点星光在辛勤劳作,想赶着农时把新得的田地种下,九十月晚秋还来得及收一次菽豆。

探子一进村,就被村民撞了个正着,好嘛,村民一扯嗓门,全村出动,要说蛮横的匈奴探子对上村民也不怕,村民们赤手空拳,他们全副武装,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边家村还有一批铁质农器,那包铁的钉耙锄草好使,锄人也不在话下。

村民还以为是遇见马贼,可狱吏一瞧对方穿着打扮根本不像汉人,举着火把赶夜路到县城里,报给了林齐,林齐赶紧去找宋冬,又被宋冬领来了郡王府。

听完事件始末,宣瑾瑜长吐一口气,先问道:“村民们可有伤亡?这探子现在何处?”

“回王爷话,村民们有十数人负伤,探子现已送到牢狱里,弟兄们正看着呢。”林深说。

宣瑾瑜说:“好,等天一亮,宋冬你就先找大夫去边家村看看,跟村长说清楚,兹事体大,先跟村民说是马贼来犯,多的不要说,切莫引起民众恐慌来。”

“王爷,安抚百姓一事下官定当照办,可接下来我们怎么做?”宋冬愁眉苦脸问。要说治管县务,宋冬自有打算,可这匈奴进犯……宋冬也是一筹莫展啊。

宣瑾瑜本以为,穿越后面临一个贫苦封地,便有千般难处,可现在才意识到,南沧县的敌人岂止是贫穷和落后,更可怕的是兵灾和战乱!从未有一刻,宣瑾瑜觉得肩上的担子这么沉重。

她不期然想起王公公离开时的说法,看来自己有必要去见见长都郡的守军。

作者有话说:

第11章 望泗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