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2 / 3)

穗已经下垂,挨着栗米是矮一点的菽豆,也尽都挂上了豆荚。每一株栗米上,穗子足有七八个,豆荚也都饱满硕大。

宋冬直接钻进了地里,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颤抖着手一个一个数着,没得错,确实大都是七个,少的也至少六个,偶尔能有八个穗!又掂量了一下栗米穗的分量,拿手比划一下长度,宋冬很快判断出来,每个栗米穗都十分饱满,比以前重出不少。数数豆荚,也是一般情况。

就连对农事只粗浅了解的古淼也瞠目结舌。老天,他去自家庄子里看过,爹也请人教过他农术,但他也是头一次见到这般富饶又古怪的田地!说富饶,长了眼睛的人都能看出是丰收;说古怪,从未听说过这栗米能和菽豆种在一块田里!

“今年的栗米穗都结得特别大,足有七八个!旁边留了一块地,还按老法子种,也就五个穗,六个就算多。”边杰说着,又引领他们去看专门留出的一块田。

那块田地没有间种菽豆,只见地里的栗米无精打采,栗米穗出得少不说,每个穗也不饱满,路过的人一瞅,立马就能看出两块田的差距。

宋冬飞速心算,颤着声音说:“那这么说,咱们今年的栗米能比往年多上一成的收入了?”

“不止哩,每亩地里,栗米能多上一成,还得白饶一两百斤大豆。”边杰提醒说。唉,现在日子是好了,可也不能不把菽豆当粮食呀。

冷不禁地,宋冬畅怀大笑起来,眉间严肃的皱纹也都舒展开,便如同每一个老农一样爱惜地抚摸着黄澄澄金灿灿的粮食。旁边古淼先是吓了一跳,呀,真没想到,宋冬先生这样严肃的大人也会有如此放松的时候!

看着这栗米结出来的果实,宋冬畅想起了丰收的景象:“我看,怕是七月下旬就能秋收了。”

旁边边杰赞同地点点头:“宋大人说得差不离,眼下已经中旬了,再过个七八天,就可以开始秋收咯。”

“再去看看那垦荒地里的菽豆吧。”宋冬又说。他最惦记的,还是今年新开垦出来的这两千亩地能否有个收成。

等到了荒地一看,又是惊喜。许是按照郡王交代的草木灰施肥的缘故,人为补充了地力,这地看着只像是个薄田,若是来的外人,任谁也不会说这是刚开垦出一个多月的荒地。田地里,绿色的菽豆苗已经长到人的小腿高,根茎粗壮,叶片肥大,看着便是茁壮的好苗子。

也许郡王爷真的是后土娘娘座前的仙童转世,不然怎么会知道,田里种菽豆可以改良地力,和栗米混种能增产的妙法?也许真的是南沧县过得太贫苦,上苍不忍,才派这仙童来指点苍生?宋冬素来不信神佛,灾荒年间可从未见过天地显灵呀,但现在,他却第一次相信了。

几个人在田地里察看完,宋冬又拿出了随身的帛书,挥笔记录着今日田间见闻,这也是郡王爷要求,需对田地施种每隔时间定期记录,用作对比提升。

他们在地里忙活完,又去了边杰家,边杰媳妇李春花赶紧烧火开灶,今天吃麦面条子和夹肉麦面饼子。古淼也终于见到了那粗糙的麦饭是如何做成美食。

石碾子上,李春花拉着轻巧地转动,麦粒外壳乖乖脱去,只剩下麦粉来,因为今天有贵客,李春花心疼地把麦粉筛了几次,平常要是自己吃可还是舍不得。然后加水,在她灵巧的手下,麦粉乖乖的形成面团。面团擀平,切成长条后冷水下锅煮熟,加猪油、盐、葱、姜、菽豆酱,就是一碗香喷喷的麦面条子。旁边陶釜里麦面饼子也烙好了,当中用菜刀剖开,夹进去调好味的碎羊肉,满满当当摞一盘子。

又是古淼从来没见过的吃食!阿爹啊,南沧县不仅郡王府吃的比咱家香,连普通村民家的饭食也比咱家香呀!古淼吃得停不下嘴,这麦面条子,这夹肉麦面饼子,不比自己府里的栗米粥香?

因他长相俊秀可爱,狂吃海塞也不觉难看,李春华看他吃饭呼噜呼噜的样子只觉得心里欢喜:“慢慢吃哩,不够大娘再给你做!”

于是古淼又吃了一大碗。他暗自羞愧,真的,他也不想这样,他自小在都城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