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1 / 4)

裴佑一身戎装,风尘仆仆,脸上难掩疲倦神情,可一双眸子依然有神,他微笑着说:“古郡守不必多礼。实在惭愧,接到你书信后我今日才有空赶来。”

古元朗连忙将裴佑、宣瑾瑜请入室内,裴佑早已了解情况,当下便说:“我赞成瑾瑜的看法,若无法让粮商开仓卖粮,眼下长都郡困境难解。最要紧的就是找一批平价粮食,好断绝粮商囤货赚高价的希望。”

听闻此语,宣瑾瑜便干脆利索地说:“南沧县本来援助长都郡的便有五百石粮食,眼下再添五百石,便凑足一千石粮食,一共支援给郡城。”她琢磨着,宋冬此时全力在南沧县收粮,今年丰收的县民怎么着也能想法子再凑出五百石粮食。

古元朗闻言惊喜异常,可饶是南沧县给了一千石,加上长都郡的库存,也只有两千石粮。离三千七百石还差出快一半啊。

裴佑却说:“瑾瑜支援给长都郡的粮食,可需今年归还?南沧县粮食可有短缺之虞?”

“倒是不曾,给出这批粮食,南沧县也能混个温饱。这批粮,长都郡以后逐年归还即可。”宣瑾瑜回答。实际她援助长都郡这批粮食,已经做好了打水漂的心理准备,即使长都郡不归还,也影响不了南沧县的财政和粮食大局,毕竟新开的两千荒地在十月份还能收一批菽豆呢。此时说让长都郡逐年归还,无非是留个话口,长都郡缓过劲儿来若能还自然是最好,不能还也无所谓。

“恐怕今年过去,长都郡的农田也还需要几年才能缓过元气。我倒有个提议,瑾瑜支援的这批粮食,长都郡不妨以银钱结算,若是郡里赋税不称手,便由我来出这笔银子。”

“万万不可……哪有让殿下出这笔钱的道理。”古元朗迅速盘算了一下长都郡账面上的银子,正要咬牙应下,裴佑却一摆手,肃容说:“郡守不必见外。我今日来,一是我受皇命在长都郡外望泗关领军,前来援助责无旁贷;二是我舅舅霍将军虽在病中,也千叮咛万嘱咐,霍家世代驻守望泗关,长受郡内民众恩情,不可忘本,要我不可吝惜银钱,定要帮扶百姓。因此,郡守毋需多言,此事就这般定了。”

听见裴佑摆出霍老将军,古元朗也不再多说,霍将军在长都郡带兵多年,官员民众无不信服。

“至于剩下的一千七百石粮食,我便先拨出军粮替代,不过且先说好,等粮商一开仓放粮,就必须补足这批军粮!”裴佑又抛出惊人言论。

军粮?古元朗和宣瑾瑜不禁屏住呼吸。倒也是,若说此时,除去粮商手里,还有谁有更多粮食,那便是军中粮草,若是现在先将军粮腾出暂用,等逼得城中大粮商卖粮后,再补充一批军粮回去,倒不失为良策!只这样,承担风险最大的却是裴佑,若是计划失败,粮商就是死活不卖粮,军粮就会出现重大缺口……

宣瑾瑜琢磨半响,却是说:“我倒有个提议,军中先出一千石粮食,剩下七百石,便向郡中其他县城施压,想来其他县城拖拉不肯给粮,只是害怕水灾是个无底洞,给了一批又得给一批。若是明言指派各县给出多少粮,再讲明此时不援助,日后朝廷上问责起来也难以脱罪,想来各县多少会给出粮食。”

这倒是不错,古元朗来此地做郡守也不过两三年,其他县令尽皆是当地豪族出身,在朝中关系也错综复杂,古元朗也无法以上峰之名威逼,因此之前送信也只让大家出粮,未曾严明数量,存的是侥幸心理:万一各县县令有火热心肠,会否尽力多出?因此古元朗琢磨着先试探一波各县县令的心态。不过眼下看来,其他县明显拖延救助,打的是拖字诀,到时候朝廷也顶多问个援助缓慢之责,倒也不痛不痒,而如果出手援助又填不平水灾的无底洞,搞不好就要问罪援助不力了!

现下有了诚郡王和三皇子两位强援,古元朗倒也不愿意再在跟各县博弈上浪费时间,倒不如直接陈明,只让每县各出一二百石,各县县令一来也怕万一引来天子责令,二来要的粮食也不多,九成九会选择给粮。

裴佑见宣瑾瑜出言帮他减轻出粮压力,心中感动,小鱼儿到底还是没白疼,虽说他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