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1 / 3)

一项又一项的事务都要安排,郡廷府上下是忙了个团团转。而如丁力、王大、唐二牛这样的灾民,却终于重新回到家园,开始修缮房屋、清理农田。

灾后重建中,南沧县的水泥作坊,却意外成为最大赢家。

作者有话说:

第35章 水泥作坊

一开始, 是水泥作坊出品的生石灰在郡城里打出了名气。

疟疾之后,生石灰派上了大用场。以往为了防治疫病, 人们都是拿艾草或者其他药草熏染房屋或土地, 可药草价格不菲,产量不丰,如何能随意使用?而南沧县运过来的生石灰不仅效果比艾草还好些, 价格还便宜管够,从板车上是一箩筐一箩筐地运来。

因为生石灰, 长都郡城的居民头一次听说了南沧县有个水泥作坊。不过水泥是什么, 还是没人知道, 一直到长都郡城开始了灾后的重建工作。

福文山跟着宣瑾瑜来到长都郡城,本来是为了打理郡王府在这儿的铺子。他到了长都郡城一看, 诚郡王府的几个铺子恰好都在水灾区,全被水淹了,万幸伙计们跑得快,人没事, 可货物丢了不少,只来得及抢出来香皂和一些贵重的物事, 剩下的全被大水冲走了。

福文山也没有办法, 只得回来侍候郡王爷, 在郡王爷身边跑前跑后,帮宣瑾瑜把杂务是打理得井井有条。现下洪水一退, 福文山就找到宣瑾瑜告了个假,他要去领着手下人重新把铺子修起来。

这可是自家的产业, 宣瑾瑜当然也要去转了一圈, 只见墙面被洪水冲垮, 屋顶早就冲跑, 只留下几个木梁,自家的铺子只可怜兮兮地剩了个空壳子,里面还有洪水冲来的大片淤泥和石沙。

福文山苦着一张脸,说道:“王爷,看来这铺子只能推倒重建了。”

这也在宣瑾瑜意料之中。她安慰了福文山两句,只要手底下这经营的人才没事,其他都好说,总是能建起来的。也因为这个原因,宣瑾瑜便写信给徐福,问问他水泥有没有多的,匀个几箩筐送到长都郡来。

一见郡王来信,徐福不敢怠慢,紧赶慢赶地送来了水泥不说,还贴心送来几个熟练的水泥工人。

有了水泥,郡王府铺面的修建工作就能迅速展开。

郡王府家的香皂铺面在斜月街上,这条街也是长都郡城有名的商业街,都是前店后院的格局,街上铺面一律都是用的上等黄泥土墙。先取极细的黄泥土面,用浓稠的糯米浆和蛋清调和增加黏性,然后在事先累好的石头地基上架两块平行的木板,往木板里填上半干黄泥,每次大约只填半尺高,再由几个壮汉抡起木锤狠命捶打,夯实泥土,黄泥每垒高一米,便再填一层糯米浆和蛋清,这样墙面才会牢靠。

等这黄泥墙面修好,再用木材搭出屋顶房梁,饰以青瓦,才算是修完一间屋子,如此累加,直至把前店后舍修完。以宣瑾瑜看来,这样修出来的土墙屋舍已算简陋,可人工费、黄泥费用、糯米酱、蛋清、木料费用等等加在一起,一处铺面至少四五百两银子打底。

至于用青石料细细打磨成砖,再用糯米浆粘合青砖砌墙,院内以青石板铺地的宅邸,在长都郡城属于顶级豪宅,造价千两白银起步,属于世家豪族专供。

顺带一提,诚郡王府便是这样的青砖豪宅,毕竟也是世代传下来的祖屋,房屋用料一点不含糊。

说回到郡王府的店铺,重新再来修建一次铺面,宣瑾瑜自然不愿再用黄泥做墙。她先是让雇来的民夫们去打了石料过来,不拘大小,只管成筐成筐地抬过来。然后依然是让民夫们打好地基,在地基上架两块三尺高的木板,可这次填充的却不再是黄泥。

在宣瑾瑜的指挥下,水泥匠人们往木板里添进去石料,等石料填得七七八八,便开始往空隙浇灌水泥。

采石工都是长都郡城人,从未见过水泥,只觉得这种建屋子的办法闻所未闻,往石料里填进去一堆灰色泥浆是要做甚?南沧县人修屋子的办法可真奇怪。

南沧县来的水泥工匠却老神在在,只管听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