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2 / 4)

在南沧县的水渠已经彻底修通,春天里,水渠里的水丰沛起来,有了更多的水来灌溉,农民们也有了施肥的习惯,南沧县的土地日益肥沃起来,想来今年的粮食产量能比去年更高,不必再担心吃不饱肚子。

一直到现在,宣瑾瑜靠着妆霞纱、香皂、面脂口脂这些高端商品,酱、醋这些走量的普通调料,加上和裴佑一起在北川郡投资建设的水泥作坊,以及一些其他零零散散的收入,她总算是攒下了一份家当。

这笔攒下来的银钱在宋冬等人心中是天文数字,足以让诚郡王一家躺得舒舒服服,可在宣瑾瑜眼里,这笔银两才刚刚够格实施她想做的大事。

宣瑾瑜大笔一挥,准备继续修路。

目前诚郡王的属地里,一共只有两条水泥路,分别从南沧县和安丰县通往长都郡城。光这两条水泥路,就花去宣瑾瑜不少家底儿,不过也成果斐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来往商队。宣瑾瑜有心继续修路,奈何之前家底不丰,只能攒了一个冬天的银子,开春才够修路。

辛辛苦苦攒这么多钱,不就是为了做修路经费吗?眼下南沧县城也好,安周县城也好,在宣瑾瑜眼中,和前世的贫苦农村差不多。一下雨,县城路上就全是稀泥;一刮风,县城行人就尘土满面。没有宽阔直道,马车和牛车的运输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商业流通太慢,这样如何使得?

宣瑾瑜把徐福叫来,给营建署布置了开春的任务。

她要从南沧县和安周县各修一条支路,再汇总修一条通往北川郡城的水泥直道。

徐福初听见这个任务的时候,只觉得脑子嗡然一响,头皮发麻。他想起了边关绵延千里的城墙,从前朝的前朝那会儿就开始修,到轩国这一代还在修,这样才算是修了个大概齐,他想起了那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一代一代又一代人,数不清愚公移山一般地修了多少代,直到现在都没有彻底完成。

现在郡王爷一开口,就要修一条贯穿两个郡城的水泥直道?尤其是其中一个北川郡还是出了名的辽阔大郡?

徐福抹了一把脸,坚强地挺住了,开始认真思考这个计划:“王爷,要修这么长一条直道,若是从南沧县运送水泥来保证供应,那光是路上运送,恐怕就要花出巨资?就算不考虑花费,这浪费的时间也不少。”

宣瑾瑜说:“这事儿我已经和齐王商议过,等水泥直道修到北川郡城后,齐王府会在这沿路上开辟两到三个水泥作坊,由他们来调配后期的水泥运送,不必再由咱们安排运送水泥。若是工匠不够,进入北川郡城后,齐王府再从当地直接调拨人手,供你差遣。”

听得此语,徐福才明白,原来郡王爷和齐王早就在商讨这水泥直道一事。看来自己这营建署主要需要攻克的便是诚郡王属地到北川郡这部分,余下的八成是由齐王府出力气,自己只用带着手下人督工营造即可。

如果是这样的话,说不得,这条水泥直道真能建出来?徐福心砰砰直跳,那他徐福也许就能名垂千古?毕竟这么大的宏伟工程,史书怎么着也要记上几笔?

想到这里,徐福心动了。他立马对宣瑾瑜行礼说道:“下官愿往,定为郡王办妥此事!”

宣瑾瑜见徐福担下这个重任,她也颇为满意。从自家属地修往北川郡这一段路,她半点不担心,毕竟在自己的地盘上。不过进入北川郡城后,就要和齐王府合力修路,这样复杂的工程,下面的人若是起了龃龉,就算有她和裴佑压着,也难免不美,她最看重徐福的是他既有科研人才的严谨认真,做事却又灵活变通,有他去和齐王府的人配合,出不了乱子。

为了商量如何修建这条水泥直道,宣瑾瑜和裴佑书信往来了一整个冬天,敲定不少细节。匈奴被驱逐出了河套平原,依旧虎视眈眈,轩国朝堂之下也暗潮涌动,说不定哪天就烽火重燃。有了这条水泥直道,裴佑大军从北川郡赶来长都郡,昼夜赶路只需三日,有了这重保障,宣瑾瑜才算安心。再来就是要和西域通商,也免不了修路,有了这条水泥直道,不管是内陆商人从安周县进入北川郡,再进入西域,还是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