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瑾瑜说。她想的是要按照前世大学的样子,来建一个书院的雏形。眼下南沧书塾只能用来给百姓们上课,但是再开设一个书院,就可以培养一些专做科研的高端人才,输送到其他县城、郡城的田啬夫、水泥工匠都可以在此培养。
这事儿恰和了许由的脾性。这段时间许由忙着在南沧书塾传道受业,培育教师,眼看着南沧书塾一批又一批学生学成毕业,他内心生出无穷的欣喜来。他一生发誓要利国利民,为此钻研了一辈子的学问,可等到南沧之后才找到实现理想的办法。那就是在教育一事上发力。自己一个人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可他开办的书塾能教的学生却是千千万万,千千万万的学生如何不能影响整个轩国?
现在郡王爷不仅想办一个教化百姓的南沧书塾,还愿意出资办一个研究更高深学问、又不断培育学生的书院,许由自然愿意。
见许由领下院长一职,宣瑾瑜便和许由商定起办学的细处来。最重要的还是聘请教师,这便要倚仗许由多年的人脉了。毕竟许由乃是当世知名的农术大师、经学高士,想来大佬的朋友也都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