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1 / 2)

陈皎:“去了一些。”顿了顿,问起盛县的育种情况。

吴应中道:“九娘子有远见,去年怀安郡大部分县里都在尝试种鲁家培育出来的种粮,产量普遍不错,比以前的收成要好。”

陈皎笑道:“那敢情好,这样我也可以让爹掏钱银贴补。”

二人边走边议,似乎都觉得这两年的变化快得不可思议。

当天晚上吴应中同崔珏秉烛夜谈,提起当初被踢去魏县吃灰的情形,不免觉得感慨。

崔珏微笑道:“想来那时候吴都官恼我不已。”

吴应中老实道:“确实如此,不过文允的胆子也着实大,把赌注压到九娘子身上,这是我怎么都不敢想的。”

崔珏颇有几分无奈,“有没有可能是我根本就没得选呢。”

吴应中:“……”

崔珏:“既然走了这条路,就算是爬,也得爬到终点去。”又道,“我们现在手里文臣武将都握了不少,只要有机会,定会异军突起。”

吴应中若有所思,“那沈乾敏,又是什么态度?”

崔珏:“他是主公的人,不可拉拢,省得遭猜忌。”

吴应中沉默。

崔珏:“现在京中时局不稳,有方家做眼睛,那边但凡有个风吹草动,都会传信过来。我们唯有稳住地方局势,他日才有机会上竞技场一较高低。”

吴应中严肃道:“眼下南方七州,那蜀地许州圈地自营,早就不把朝廷放到眼里。他们里头不出来,外头也打不进去,若是能夺得,可是极好的粮仓。”

崔珏苦笑道:“我又何尝不知呢,也正是因为得天独厚的优势,让许州百姓过了好些年的安稳日子。不过这样也好,他们不出来掺和,至少外头也少了一个敌人。”

吴应中点头道:“交州与我们结盟,唇亡齿寒的道理想必张昌威心里头有数,他守着许州的入口,又在惠州隔壁,一旦朝廷有什么动静,应会及时知会。”

崔珏:“奉州朝廷那边内部虽混乱,但兵力还是有的,若打起来,惠州不一定能压得住。”

吴应中沉思道:“这得看王太后要怎么用人。”停顿片刻,“听说朱州任氏一族麾下人才济济,拥兵竟有两三万人之多,精兵铁骑数千,只怕朝廷都难以抗衡。”

崔珏点头道:“他们有铁矿,这些年任氏一直养精蓄锐,估计就等着南方生乱。”

吴应中忧心忡忡道:“若那头猛虎被放出来,我惠州多半保不住。”

二人就目前南方的局势议了许久,目前淮安王手里综合起来也有近两万兵,但这些兵的素质参差不齐,离强兵还差好大一截。

至于武将,倒是汇聚了不少,光他们自己人就有好几位。像裴长秀作战经验丰富,是可以直接带兵的,徐昭则不需说。

胡宴现在也磨练得能拿出手了,他和宋青、刘大俊带小队人马不成问题。江彪和严大刚、李士永这些则还需要继续磨练。

以往徐昭他们没有领兵的机会,现在打出来了,往后自然不会再像先前那般空有名衔而无实权。

他们的队伍正在急速成长,被陈皎以一己之力带动推着向前。

往日崔珏从不曾回头看来时的路,今晚与吴应中畅谈,才后知后觉意识到他们这帮人已经跨出了很大一步。

从陈皎十六岁魏县斗官绅开始,到现在的清查通州,是她前进的第四年,十九岁。

能拿下这般战绩已是不易。

夏日炎炎,通州因着吴应中等人的加入,官绅清查热火朝天。

但凡他们所到之处,皆是公道降临。

郡县百姓们最喜欢看贪官污吏落马,对这帮惠州人无不拍手叫好,称赞他们为民除害,是干实事的好官。

这期间陈皎若得空时会教马春识字,是她主动想学的。

以前陈皎提起过,马春怕自己不行,后来裴长秀劝她,若要跟上陈皎的步伐,就必须提升自己追上她,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若不然只照顾她饮食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