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大臣们的话,沈祈脸色冰冷肃杀,站出来道,“启禀父皇,儿臣以为匈奴部族屡次三番犯我边境,实是屡教不改,儿臣以为决不可坐以待毙,必须给他们一个难忘的教训。”
此话一出,一些大臣面面相觑,太子殿下这也太想当然了,嘴上说着开战很容易,但实际上,自古以来,战争,就是国之大事,战火一起,就是成片上万的死亡流血,哪儿能这么容易就开战。
只不过鉴于太子的身份,一些大臣只能摇摇头不说话了,毕竟此事还要看陛下是个什么态度,要是陛下也想开战,他们就算说破了嘴皮也没用,反之,他们就不用费劲儿了。
沈昭对于那些个大臣心中的想法了若指掌,因此,他也不打算多浪费口舌,只是淡淡却不容拒绝道,“朕以为太子所言有理,匈奴屡次三番犯我边境,确实要给他们一个教训,而且,自朕上位以来,武装军队,加强其作战能力,扩骑兵,修马场,如今也是时候给他们厉害看看了。”
听了陛下的话,大臣们想了想确实如此,这些年来军队的变化他们都看在眼里,不说步兵,就说骑兵都已经到达恐怖的十万人了,再加上数不清的步兵军队,还有新式武器装备,嗯,这么想来,匈奴算个毛啊,来多少吃多少。
一时间,群情激奋,大臣们纷纷脱离中立变成了支持战争的积极分子,“陛下,微臣以为太子殿下说的有理,匈奴如此行事,确实该给他们一个教训。”
“陛下声明,微臣以为可即刻动员军队,日夜准备。”
“微臣附议。”
“微臣附议。”
一个个大臣纷纷表示他们早就看不惯匈奴蛮子了,这次必须给他们点厉害颜色看看,不然当他们雍朝是软柿子吗?
对此,沈祈不可置否,眼里流露出满意,身为雍朝的臣子,就该如此,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下朝后,大臣们纷纷面色凝重的回府,深知圣意的他们知道最迟冬日雍朝和匈奴就要开战了。
沈祈跟着父皇来到书房,站到了一幅巨型地图面前,上面不仅有雍朝,还有着匈奴的分布。
看着广袤无垠的草原,沈昭眼里流露出一丝势在必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草原作为雍朝的后花园也是不错的选择。
三月后,冬日,匈奴悍然发动攻击,侵袭雍朝边境,一时间狼烟四起,战火纷飞。
得知消息,雍朝上下震动,民情激愤,朝廷立刻调兵遣将派往边境增援。
十月末,军队有条不紊的向着边境出发。
十一月,两军合击匈奴军队于冀州城外,匈奴大败而归。
消息传回朝廷,大臣们都松了一口气,面对退回草原的匈奴,究竟是再战还是议和成了朝野上下议论的大事。
沈祈站在殿阶前一脸严肃,“启禀父皇,儿臣以为应乘胜追击灭其主力,不然来年冬天匈奴还会再犯我边境,而且,既然如今已经胜利,就更应该斩草除根。”
此话一出,有的大臣站出来反对,“启禀陛下,微臣认为太子所言不妥,既然匈奴已经退回,不如议和,这样可减少伤亡。”
“微臣附议,太子所言有理,只是草原辽阔,我军从没有过深入草原伏击匈奴的经验,若是在草原陷入匈奴的埋伏怎么办。”
“微臣附议。”
“微臣附议。”
有反对的大臣,也有赞成的将军,面对文官的退群,武将一脸不屑,“启禀陛下,末将以为太子殿下所言极是,匈奴年年犯我边境,年年议和,难道要永远下去吗?再说了,如今军队早已有能在草原作战的能力,遇上匈奴,末将敢保证绝对让他们有来无回。”
其他将军纷纷出列附议道,“末将以为太子殿下所言有理,如今正是乘胜追击的好时候。”
“请陛下下旨,末将愿为先锋,为陛下前驱。”
“启禀陛下,万万不可听从武将的一派胡言,他们……”
文官武将就此问题吵作一团,整个大殿顿时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