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1 / 2)

赵尚书明事理,他在珠帘后面听到那些话的时候,就知道淑妃走不出这皇宫了。皇上若仁慈,最多给淑妃留点体面。

他不可能帮着陶氏向皇上给淑妃求情,只能力求让陶氏认清现实,“你看看淑妃做了什么,与男子私会有损闺中清誉,入了宫还与外男牵扯不清置皇上于何地,而她谋害皇后,与有反心的贼子联手,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个不是越来越严重?”

陶氏愣愣地跪在地上,赵尚书的话如惹人厌烦的飞虫一般绕着她的头回响,可她根本不想听,恨不能敢走这些声音图个清静。

淑妃是她生的,女儿就是犯了天大的错也该由她这个母亲管教,至少给她一个管教的机会,别直接就处置了。

陶氏死板的样子让赵尚书无奈地叹气,回府再与陶氏说吧,皇上等得都要厌烦了,“请皇上尽管按宫规处置淑妃,臣与贱内无半分怨言。”

赵尚书不禁反思,他注重教导子女,为什么偏偏教出了淑妃这样内心还算正但是实际上就是糊涂的孩子。他不止一次告诉过家里的孩子们谢将军曾如何于他有恩,淑妃进宫前他亦是不放心,专门将她叫进书房嘱托一番,告诫她入了宫和谁争都不能与皇后争,当处处以皇后为先。

思来想去,赵尚书在自己与淑妃谁上找不到原因,唯一的外因就是淑妃被泯王盯上了算计。而泯王之所以选淑妃,是不是也看中了她那善良柔软的性格弱点。

但淑妃明明有很多次脱身的机会,大可随时与泯王断了,他还敢如何?终究是淑妃识人不清,被忽悠地团团转。赵尚书自责于自己教育失败,但他假想一番若是自己被泯王盯上设计,恐怕也不能识破这一切。

连他从未想过世上有这般恶进骨子里的人。

最后再看看淑妃,赵尚书让淑妃将手拿开,让他与陶氏能看得清些。淑妃颤巍巍地将手移开,还半举在脸前不知所措。

赵尚书道:“皇上,臣与贱内同淑妃娘娘见也见过了,便不叨扰皇上处理家事,臣告退。”

陶氏百般不愿,挣扎着还想再为淑妃争取一番,“皇上,实在不行让淑妃去冷宫也好。”

去冷宫最起码还能活着,只是不能在她身边时时见到,但至少她知道女儿只是日子苦了一些,性命无忧。

可陶氏没能等到皇帝的回应。

“母亲不必再争了。”淑妃低弱的声音传来,是她见到父母后第一次开口说话。她的唇舌都似麻木了一般,不只是被打得还是她无颜开口说话。看着昔日光鲜亮丽盛气凌人的母亲为她低微至此,淑妃终究不忍母亲在做无谓的尝试。

淑妃抬眼去看上方依偎着的帝后,心情无比羡慕又平静。她如果没有遇见泯王,也该有个如此待她的男子。她清清沙哑的嗓子,轻音不再动听但她胜在从容,平平缓缓的话能让所有人听清,“臣妾哪怕得以苟活也余生难安,但求一死。”

说完她再次叩首,而陶氏才恍惚地接受她无力改变一切的事实,瘫软着腿就要坐到地上,还是赵尚书托着她半边身子。

“好。”段煜终于给了这一家子回应,“朕不降你位份,不发派你去冷宫,也不昭告你的罪行。”

他看向一侧的内侍公公,公公会意悄声下去,不一会儿端来一个酒壶和杯子送到淑妃面前。

“你且这般安心去了吧。”段煜说完,捂住谢如伊的眼睛,想了想还是觉得不合适,她一会儿听到声音也不行,万一吓着孩子就坏了。

于是段煜留下刑部李尚书在此监督,他带着谢如伊先回明华宫歇息好了。

段煜临走前警告着殿内的官员侍卫,“今日淑妃之事,全都管住你们的嘴。”

众人心惊胆战地应声,尤其是内侍公公和侍卫,皇帝仁慈没直接灭口已是难得仁慈。

赵尚书携陶氏叩谢皇恩。皇帝这是给赵家留了体面,让淑妃静静在妃位上故去,不说出这些丑事就能不影响赵家子女的婚嫁,也不影响他的仕途。

淑妃这性质,往重里说可与泯王一道重罚,诛杀赵家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