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锡正:“皇上有何可犹豫的,大皇子身为中宫嫡子,小小年纪已经文武双全,既长且贤,正是大齐太子的不二人选啊!”

兴武帝笑了,示意何元敬退下,他低声调侃道:“朕还以为,严相会推举二皇子。”

严锡正面不改色,凛然道:“皇上不嫌臣愚钝封臣为相,那么臣这辈子便只是皇上的臣,臣献给皇上的每一策都是为了大齐王朝的兴盛以及大齐百姓的安稳,绝不会徇任何私情。别说二皇子重武轻文不听劝教,即便二皇子同样文武双全,在臣这里他也永远越不过大皇子去。”

“好了好了,朕不过开句玩笑,严相不必如此。”

兴武帝绕过来,单手拍了拍严锡正的肩膀以示安抚。

严锡正:“那立太子之事……”

兴武帝:“就依你所说,去帮朕拟旨吧。”

第7章 007 “国公抱我下车。”……

初八的早朝是兴武帝初回京城临时加的,每月逢三、六、九的日子才会开例行朝会。

兴武四年六月初九,兴武帝在太极殿颁布旨意,册封嫡长子秦弘为太子。

旨意传到后宫,丽妃顿时少了一块儿心病,有时候她挺怕兴武帝因为宠爱她太过而突发奇想选老三当太子,让娘仨一下子被贵妃、大皇子两党同时记恨,儿女尚小,她孤身一人在京,哪斗得过贵妃、大皇子身后的功臣家族?

“母妃,什么叫太子?”

小公主的问题又来了。

丽妃:“太子就是一个王朝的储君,是父皇之后的下一个皇帝。麟儿以后见到大哥要改叫太子哥哥,记住了吗?”

庆阳记住了,问:“可父皇是皇帝啊,大哥当皇帝了,父皇去哪了?”

丽妃忽然酸了眼睛,搂着女儿道:“麟儿长大就知道了,现在不要再问,父皇听说会伤心的,太子哥哥也会伤心。”

兴武帝年长她十七岁,多半是要走在她前头的。

庆阳懵懵懂懂地应下。

丽妃带着女儿去了贵妃的长春宫,封太子是喜事,她要跟贵妃表达喜悦之意。

三位皇子还在太极殿,贵妃正与永康公主说笑。

贵妃饱读诗书,因为当年父亲欣赏兴武帝的仪表才干而为她牵了红线,一则儿女的婚姻大事本就该听从父母之命,二则贵妃见到的兴武帝确实有王者之风,贵妃便心甘情愿地做了兴武帝的贵妾,为其管家教子。

兴武帝登基后,贵妃第一时间想到了立储大事,她以贵妃之尊执掌后宫,又有一位丞相父亲,无论在兴武帝、大臣还是看热闹的百姓眼中,她似乎都该希望自家的二皇子能够继承大位,而这种世俗常见的猜疑便成了架在她们母子身下的火。

事实上,贵妃读史时赞同的便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袭承之法,因为只有早早定死了这个规矩,后来的大臣们才会早早将太子视为下一任皇帝忠心不二,才能避免其他皇子为了一个“贤”名不择手段包括拉拢党羽为其造势。

这三年,兴武帝不曾询问她对立储的看法,贵妃也没有机会主动提起此事,现在好了,大皇子成了太子,她只要继续做个安分守己的贵妃,时时叮嘱二皇子要恭敬太子,自能避开宫外的是是非非。

贵妃的喜与丽妃相似,永康的喜就是发自肺腑地为胞弟高兴了。

祖母去世那年,弟弟刚五岁,永康已经八岁了,祖母走前单独跟她说了很久的话,说她们姐弟俩可怜早早没了亲娘,说贵妃虽然看起来对他们很好,但贵妃肯定更偏心二弟,等父亲真的坐上龙椅,贵妃肯定会为二弟争取。

祖母说,弟弟年幼不懂事,让她千万别被贵妃的表象骗了,让她做姐姐的必须盯紧弟弟保护弟弟,如果弟弟被贵妃养傻了,她要记得替弟弟争太子的位置。

永康把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九年来没有一刻放松过,如今她要出宫了,再也无法近距离地守着弟弟,这时父皇册封弟弟为太子,相当于喂了永康一颗定心丸,同时消除了她心里“父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