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且用心润色过的四篇手稿交给父皇审阅。
“里面有些地方提到了父皇母妃二哥以及一些官员,父皇若觉得不?妥,直接划掉就是。”庆阳提醒父皇道?。
小公主的游记里除了如?实描述山川景色民风物产,也记载了帝驾一行人南巡间的一些言行趣事, 有的庆阳去掉了,包括可?能会让百姓笑二哥莽、傻的事迹,有的她认为?保留也没有问题,但最终还是要由父皇决断。
兴武帝边看边点头:“父皇会留意的。”
古往今来,留下游记著作的文人墨客多?了,但鲜有皇室子?弟写这些,一是他们可?能忍受不?了路途奔波的辛苦只在近处游山玩水,二是他们未必有写书的闲情逸致包括文采。
女儿还担心他做父皇的敝帚自珍,兴武帝才没那么?糊涂,他是真欣赏女儿的文采,咏景之言或大?气磅礴或细腻入微叫人身临其境,记述的皇家趣谈既如?史书般真实可?靠,又?有野史才有的风趣诙谐。放眼天下,有几个百姓能接触史书的,反而是这种游记更容易在民间流传。
女儿本就爱惜百姓重视民生,游记中?许多?感想都?是在为?如?何富民筹谋,诸如?治水防洪、修路架桥、增设官学、养蚕种茶等等,百姓们看到这样点点滴滴自然?而然?融入帝驾南巡游记中?的话语,他们能感受不?到皇上?公主对百姓的仁爱,能感受不?到帝驾南巡的真正用意?
兴武帝笃定,女儿的游记一旦在民间传阅开来,聚拢民心之效会比官府天天嚷嚷着秦家皇室好强上?千万倍。
因此,兴武帝对这四篇手稿审读得极其认真,最后替女儿把关一次后,二月上?旬,兴武帝把两位丞相、六部尚书以及翰林院德高望重的几位大?学士全都?叫到御书房,让他们一起品读《南巡》四篇。
四篇手稿共计十万字有余,小公主标注了顺序,所以众臣单独取走几页看也无碍。
严锡正、戴纶两位丞相以及吏部尚书杨执敏最先认出了小公主的字迹,而其他官员就算不?熟悉小公主的字迹,也在序言中?看到了“庆阳公主秦灵微”的落款。
王爷们递折子?时,都?得写上?封号与全名,小公主上?朝后也是如?此。
众臣一时都?揣摩不?透皇上?的意思,是要他们夸赞小公主的文采、南巡期间还能写游记的勤勉,还是夸赞小公主在游记中?的一些惠民之念?
在场的有十来个臣子?,也不?是人人都?要去揣测帝心的,看到妙处便随口夸了出来,一个夸了,其他人也就陆续跟着夸了起来,且为?了证明自己并非刻意奉承讨好帝王之流,个个都?言之有物。
兴武帝让他们换着观览了半个多?时辰,才吩咐宫人上?茶。
趁着喝茶休息的时候,兴武帝笑着道?:“朕看麟儿这几篇游记写得极好,既盛赞了大?齐的地大?物博,也如?实记录了朕这次南巡路上?的风尘仆仆与督官为?民之心,所以朕准备让国子?监刊印成?书发往各地,让天下百姓都?开拓一下见识,顺便知道?朕的南巡不?是为?了游山玩水,也没有肆意浪费国库与官粮。”
别人的游记,游的多?是名山大?川,女儿提及的则是南巡路上?经过的山水,其中?不?乏名山,更多?的则是名不?见经传却与当地百姓息息相关的普通山河。
几位翰林院的大学士最先颔首,他们都?是做学问的清流,小公主的游记独树一帜意义非凡,确实值得印书流传,当然?,如?果小公主写得狗屁不通,他们也将?极力反对,否则后人不但会骂兴武帝与小公主没有自知之明,更会骂他们畏惧皇权不?敢劝谏。
至于女子?能不?能出书,其实各朝都?有一些才女凭借真才实学得以扬名,只要小公主有才,她著书远比入朝为?官更容易被天下学子所接受。
手握大?权的重臣们这边,六位尚书都?先看向两位丞相,这也是一种官场上的礼数了。
严锡正有苦难言。
小公主的游记写得好,皇上要刊印的理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