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影映入灯火,斜斜拖出一道沉重长影,在玉阶上一步步逼近,铿然有声。盔覆未除,剑仍在侧,那身沉战之姿未散,却在踏入她所在的灯前时,忽然止步。
她静立不语,仍穿著山城时的旧衣。并非无衣可换自清晨起,已有数批宫人奉上华服、金冠,皆被她婉拒。她只留一盏灯、一袭衣,立在殿中,仿佛只想以最初的模样,等他归来。
两人隔著一束金光对望,一时无声。
他终是迈步上前,靴音踏响御阶,一手扣住她腰身,将她牢牢拥入怀中。她的发轻轻碰著他下颚,心跳与他贴合,只觉一瞬天地俱寂。
「从此,只妳与我,无人再能动。」他低声,语气浓如执念。
她眼眶微热,却未出声,只仰首吻他。
那一吻,带著风雪与火光沉淀后的余温,久得几乎让人忘了时间。唇齿交缠,气息萦绕,像是将彼此从战乱中缓缓带回人间。
他掌心扣在她后颈,像怕一松手,这人便会再一次失去。
她喃喃道:「你赢了天下……但愿此身,得共白首。」
他没说话,只俯首埋入她肩侧,唇贴著她锁骨,呼吸略颤,像是终于放下了一身血与火。
殿外风过铜兽,灯焰静静燃著,不动也不灭。
金灯之夜,天下既定。这是万民初定之时亦是他与她,再不分离的时刻。
番外ㄦ
第8章 番外一 无声初见
那年,黄衡之十六岁,随父凯旋归京,奉命至蕊王府递交军报。
蕊王不在,说是设宴于内园。他与父亲便被搁在侧厅候著。
厅中摆了茶具,却早凉了,没人添水,也无人问讯。墙上挂著一幅寒山远画,纸角因风微颤,像在不耐烦地催人离去。
黄衡之向来不擅久坐。武将出身,惯了起身行事,此刻坐在静厅中,反觉全身不对劲。厅外一阵风过,他抬眼看了看父亲仍闭目休憩,便悄然起身,顺著回廊往内院走。
风从墙边吹过,卷来一阵纸张翻动的声音。他下意识望去,只见曲桥那头是一方低洼小园,园中杂树几株,早春时节,枝头才冒出点点嫩白花苞。
其中一棵枝叶半枯,却仍倚著池边立著。树下石凳上坐著个小女孩,袄裙显得有些宽大,膝上垫著一方折毯,怀里抱著一本画册,正俯身描画。
风不停,枝摇影晃,却晃不动她一点。她画笔握得不稳,一笔直线歪了两次,却没显出气恼,只是默默抹了,重画。
那动作极慢,也极专注,像与谁赌气似的,不画好就不肯放手。
她的脚小小得,吊在石凳外头一晃一晃,鞋尖时不时踢到地上的枯叶。风一大,鬓发黏在额前,她抬手拨了拨,又皱了眉。
黄衡之立在回廊阴影里,没走近,只静静看著。
他不是没见过小孩。在军中,小兵的孩子多半精瘦急躁、满身泥尘,见人便喊。但这个不一样。
她太静了,静得不像个六岁的孩子,更不像在这种王府里能长大的性子。
她身形小小,却坐得极直,笔握得紧紧,指节发白。整个人像一根拉满的弓弦,不知是谁拉,也不知拉了多久。
忽然,她抬头。
黄衡之未闪,正好与她对上。
那双眼,干净,却太冷。不是凛冽的那种冷,是洗过、煮过、压过的冷像一口水缸底下沉著的那层冰,无声也无温。
她没有惊讶,也没低头,只是看著他,像看见一块石、一只鸟、一枝草。
黄衡之被那目光看得一怔。
那不是孩童会有的眼神。没有哭意,也没有惊惶,更没有「讨喜」这种本能。
反倒像……早习惯在沉默里过日子的人。
「那孩子是谁?」他低声问身侧侍立的内侍。
内侍看了一眼,压低声音道:「是王爷近日新收的……茶国送来的质子。听说,今年才六岁。」
六岁。
黄衡之心口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