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没来下乡插队,咱们公社这会儿不也是还每天泡在农田里,一年到头都想着多打几斤粮食吗?”
“是这个理,咱们的知青是有没啥本事,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那种,但不还有长缨他们这些能干实事的吗?”牛书记很是赞同长缨的说法,“咱们总不能让孩子们过老辈的日子,大字不识一箩筐,连进城当工人的资格都没有。读书认字这事不能忽视,长缨说得对,咱们现在公社里头经济稍微宽绰了些,家家户户日子也稍微好过了些,这样好了,我提议咱们不收什么学费之类的,学生的学费,老师的工资都从公社的账上走。”
教育是大事情,他就没教育好自家儿子,那王八犊子一心就想占公家便宜。
儿子教育不好还有孙辈,不求他们像长缨这样学成个能耐人,怎么说也能有点文化水平,将来城里头再招工,却当个工人不在话下吧?
这个会议虽说是召开大家群策群力,但牛书记这个公社一把手做了决定,又是一再强调的事情,各个村也没谁反对。
至于李家洼村和大湾村距离公社这边远,孩子们过来上学不方便,那就寄宿在学校。
每天按照规定的时间上课,下午五点放学后一样可以去打猪草帮忙干活,能挣点工分给自己挣口吃的。
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有了框架,但具体的细则还需要进一步的详细规划。
各村的干部群众倒是零零散散提了一些建议,艾红梅一条条的记下来。
等着忙活完这一通,她回头看去,发现没了高建设的影子。
艾红梅恍惚了下,但也只是这么一下而已。
回去的时候,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看着远处的苍翠一片,“长缨,你说这校舍什么时候才能建起来呀?”
“大湾后村那边提供砖头,各个村又都出人,差不多个把月吧。”长缨对建筑这事没什么主观认识,她其实也说不准。
不过就是盖一溜平房而已,应该没那么麻烦,不跟县里的纺织厂似的,复杂的要命,到现在才不到五分之一的进度。
“那兴许到九月份的时候,我就能在公社里的新学校教书了?”
“应该差不多,不过在此之前你还有别的事情要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