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专门去了趟红旗公社。

梁主任如今去政协养老,他们之间的赌约理论上不作数却还在维系着。

红旗公社今年从农信社这边贷款买了两台拖拉机,这拖拉机不是新的,是从三湾公社那边买来的。

三湾公社是全省第一个包产到户的公社,正是当初梁主任选的那个公社。

包产到户了,家家户户有了田地,公社的几台拖拉机没法处置了。

村民这个惦记那个惦记的,末了索性就卖掉。

价钱不贵,红旗公社想着也花不了多少钱,索性贷款买了来。

有了拖拉机,夏收后翻地就轻松了许多。

公社这边没有把甘蔗田分到各个生产队,而是直接选了一块最适合种甘蔗的地,几台拖拉机没日没夜的翻地,社员们分工施基肥,等其他公社那边刚结束夏收,他们已经把这边甘蔗苗给移植过来种上了。

长缨看着还覆盖了地膜的甘蔗苗忍不住笑道:“你们倒是舍得下本钱。”

“魏同志说了,咱们这甘蔗种的晚,所以覆盖上地膜长得快。”

有助于甘蔗苗前期成活。

地膜是从市里的塑料厂进的货,并不便宜。

但公社这边算了账,觉得合算还是从农信社这边贷款买了。

“那就好好照看,等忙活完这些,休息几天再干。”

红旗公社这边弄了几个窑厂,不止烧砖还烧瓦,制式好看卖得也挺好。

公社里的几个年轻干部为了这事没少动心思,不枉费长缨不间断的搞学习班。

开动脑筋想法子赚钱,这很重要。

从红旗公社离开时,长缨吩咐司机,“去三湾公社一趟。”

公社书记瞧到长缨过来很是热烈的汇报情况,“咱们今年的粮食产量比去年得高三成。”

长缨点头,“那是挺好的。”

劳动积极性提高了,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长缨过去一直想怎么提高积极性,实际上就得让大家看到奔头。

包产到户也好集体生产经营也好,哪个能带来更多的实惠,农民更喜欢哪个。

谁会嫌钱多呢。

集体生产经营有很多问题,但纠错后却也是有诸多好处。

包产到户能激发积极性却又将所有人都困在那一亩三分地上。

长缨倒不担心什么,三湾公社夏收粮食产量提高三成,殊不知红旗公社那边产量增加更多。

她正想着,车子猛地停了下来。

司机连忙解释,“刚才有头羊蹿了过来。”

长缨示意没关系,她从车上下来,看着她今天行程的第三站

知青二号农场。

作者有话要说:

三更啦

来挖宝了,嘿嘿

第265章 农场

安置在农牧场的回城知青有将近三千人, 大大小小的农场牧场二十多个,也亏得西北地区幅员辽阔,金城又是省会城市面积大, 这才将这些人安置下来。

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头开始开垦,让这些回城知青们自己忙活来打造他们的新家园。

长缨还是第一次来这边的知青农场。

她看到匆忙过来赶羊的知青, 笑着问了句,“这里怎么还养了羊?”

女知青没见过长缨有些不太清楚这位从车上下来的女同志到底是谁,不过瞧着对方态度十分可亲, 她回答的时候脸上不自觉挂了三分笑,“是那边老乡家的羊在外面生了,我们帮忙给小羊羔烤火,老乡就送了我们一只。”

那小羊并不大, 被女知青抱在怀里让长缨想起了家里头的大黄。

眼睛都湿漉漉的,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友善。

长缨笑着摸了下, “你们在这边住的还习惯吗?”

“还行吧,总比在外面流浪好。”女知青拘谨起来, “请问您是……”

“我早年也下乡当知青,就想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