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的俩大学要重新招生

政治素养过关、身体健康,二十岁左右,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以及在本单位表现特别突出的同志,这些都是生源所在。

知青们也被囊括其中,他们现在可不就是贫下中农吗?

不过想要去上大学也不容易,得有单位推荐,通过政治审核才行。

对于插队的知青们而言,所谓的单位推荐,其实就是村(公社)这边的推荐。

而刚好,前两天公社牛书记一句话,让长缨管这些知青。

想要拿到公社的推荐信,首先得过长缨这一关。

听到广播们的知青不等傅长缨上门做工作,纷纷赶赴到大湾村,这倒是让长缨有点懵。

“这是做什么?”

艾红梅一脸惊奇,“你不知道吗?今年大学要招生了。”

长缨这两天早出晚归,压根没空听广播,回到家后沾了床倒下就能睡着,还真不知道这事。

“长缨,我觉得你能走。”艾红梅说这话时十分的实诚。

政治素养绝对没得说,文化水平也有,关键是下乡以来傅长缨是表现最突出的那个,她不去读大学,谁去?

只不过整个沂县能有多少名额谁都不知道,估摸着也没几个。

傅长缨一旦拿了这个名额,估计洪山公社其他知青就没指望了。

看了眼艾红梅,长缨笑了起来,“我不走。”

大学生的身份对她来说暂时没什么用处,现在去读书意味着要离开这里两三年,她好不容易展开的工作,谁来主持继续做下去?

长缨不走,也走不了。

“这件事我还没仔细看,有报纸吗?我研究下。”

艾红梅当即把报纸递过来,“你真不走吗?要扎根这里呀。”

这可是个大事,大湾村的几个知青都在议论。

各方面都平平的艾红梅深知,自己是拿不到这个名额的,她觉得傅长缨当仁不让,要是再有个名额,估摸着就是郭春燕了。

这俩表现一直都挺好的嘛。

没想到,两人给自己的回答竟然都一样。

“燕儿也不知道怎么想的,长缨,我看不懂你们。”

长缨笑了起来,“这说明郭春燕同志进步很快,她把这些孩子当作自己的责任,舍不得半途而废。”

“可多好的机会呀。”这样的机会难能可贵,尤其是傅长缨现在主管洪山公社知青事宜,要想去读大学,首先得过了她这一关。

郭春燕可是占着天时地利的优势呢。

“是机会难得。”长缨把报纸仔仔细细看了三遍,“回头我劝劝她。”

艾红梅听到这话越发的糊涂了,这不是把郭春燕当革命战友吗,怎么现在要把战友往外面送。

她发现自己越发的看不懂傅长缨了。

郭春燕也没想到,“我以为,你会明白我的心。”

“我知道,能够得到孩子们的认可,挺不容易的。但是春燕,这对你来说是最好的机会。”

今年是第一年招生,中央那边盯着呢,可操作空间不大。

那些干部子弟不会占据大多数名额,让车间工人和贫下中农没了读大学的机会。

往后,可就不好说了。

大湾村的这十二个知青里面,郭春燕是唯三的女知青,而女知青里,她的家庭状况是最差的,家里人便是有心也使不上劲。

换做刚来到大湾村时,长缨不见得会劝郭春燕,但此一时彼一时。

“去吧,等你毕业后能做的事情更多,说不定到时候还得我有求于你。”

郭春燕怔怔的看着劝说自己的人,“那你为什么不去?”

“我走不开啊,你走了我可以让艾红梅,让高建设顶上你的缺,实在不行我抽空都能教那些孩子,可是我走了谁来主持这些工作?我知道你舍不得孩子,我也舍不得这刚开始的工作,你别觉得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