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几天,陆续的就有人来林家学堂带孩子回去。
这次不止是哥儿、丫头,还有男娃娃们也都被带了走,说是家里忙不过来,孩子以后不会来学堂上课了。
然后孩子们被络绎不绝地接走,林家学堂又忙着给结掉束脩,收拾桌椅物品。
一折腾就折腾了四五天,直到学堂里只剩一半学生了,才消停下来。
最后沈岳统计了一下,除了林家村、沈家村,别的村子都有人家把孩子领走,远一点儿的村子,孩子基本上全被家里接了回去。
这一下子,林家学堂就只剩下七八十个男娃娃以及二十多个哥儿、丫头了。
大部分都是林家村和沈家村的孩子。
先生们的工作量也因祸得福地降了不少,连继续招先生的事情也省了。
外边冷嘲热讽的热闹,林家村里倒是喜气洋洋。
招人制作团扇的消息一传出去,林家村里人就争先恐后地报名,根本不管外边传了什么,等名字被林元登记了,得到第二天就可以上工的通知后,才松了口气,有时间去讨论外边的消息。
但此时,名字已登记,谁都不想错过赚钱的机会,再者林家村里有一半人家都租着林家的地,孩子也都在学堂近乎免费地读书识字,谁都不会傻乎乎地和村长一家对着干,跟着外村人一起骂林家村。
他们都清楚地意识到林家村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只有维护村长的名声,他们才能过的好。
于是林家村人也一点儿都不示弱,得着机会,就跟他们那些外村的亲戚诉说村长有多良善,多高义,尽最大努力的去挽回林家村的名誉。
而随着林家以市场价收购绣品的消息传开,十里八乡沸沸扬扬的指责和叫骂声,突然之间就安静了下去。
虽然时不时的还有人骂两句,但大规模的却是没有了。
毕竟大家都不是傻子。
村里的绣品卖给走街串巷的货郎,方便是方便,价格却比县里和镇上低的多,但去县里或镇上卖的话,距离远不说,坐牛车来回还要掏车费,算下来一件两件的绣品根本赚不到几个钱。
而林家收绣品,距离各村近,价格高,谁都不会真傻到为了嘴上爽两句,连钱都不挣了。
于是别村的人也逐渐消停了下来,纷纷往林家村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