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温老头和温老婆子,温宁心情大好,从角落里找出五个一斤装的玻璃瓶,装了五瓶榄角带到机械厂。

宣传科里一人分一瓶,工作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和上级还有同事打好关系。

邓丽芬没想到她也有份,有些受宠若惊地接过榄角,然后别别扭扭地跟温宁道谢。

温宁把想要找典型的点子跟胡杏花说了一下,胡杏花很感兴趣,表示可以和温宁一起做。

这也是温宁的目的,温宁在机械厂的人际关系仅限于三车间和宣传科,胡杏花是朋友遍布整个厂子。

胡杏花的人情世故温宁佩服得五体投地,胡杏花的加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两人相视一笑,确认过眼神。

胡杏花开始翻看她的“宝典”,这本“宝典”里记载了机械厂比较有名的人物。

胡杏花一眼就相中了食堂里一个叫黄芝英的后厨人员,她把黄芝英的情况跟温宁说了一下,温宁立马点头同意,这就是她想找的典型。

两人一起去跟刘科长报备行程,刘科长自然没有不答应的。

温宁和胡杏花先找到食堂负责人说明来意。

食堂负责人,“你们这个想法很有意义,我让人把黄芝英同志叫出来。”

温宁,“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就在食堂后厨里做这个访谈?”

看到温宁和胡杏花,黄芝英有些紧张还以为自已犯了错,厂里干事要来批评她。

后厨的人也都关心的看过来,好像只要有什么不对劲儿就过来支援黄芝英。

从这点就能看出,黄芝英在后厨很得人心。

等温宁和胡杏花说明来意之后,黄芝英目瞪口呆,然后像加了倍数的钟摆一样左右摇晃。

“不行不行,我这样的怎么能做这个访谈。”

在黄芝英看来,只有厂长、副厂长和工会主席等大人物才配做这个访谈。

徐大厨,“黄芝英同志,这个访谈可以,温宁同志是个好同志,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温宁同志还亲自把他家老大画在墙上呢,那气宇轩昂的样子,让徐大厨足足骄傲了一个月,半夜睡觉都能笑醒。

胡杏花也道,“是的,黄芝英同志,我们只是做一个普通的民生访谈,你不用紧张,我们问什么就答什么就行。”

好说歹说,黄芝英才同意做这个访谈。

温宁,“黄芝英同志,请问是什么驱使着你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黄芝英眼里有水光,“大道理我不懂,但是做人要有良心,要对得起良心,他们对我好,我也要加倍对他们好。”

黄芝英是受过旧社会荼毒的女子,五岁的时候父母为了兄弟把她卖给别人家当童养媳,幸好她运气不错,遇到了好的婆婆和丈夫。

她婆婆从来不因为她是花钱买来的童养媳而轻贱她,反而把她养大成人,直到十七岁让她和丈夫成亲。

她的丈夫也是一个好人,为了家里的生计收拾了一套旧衣服就进城谋生活,兜兜转转碰了无数次壁之后终于在机械厂找到了一份工作。

她丈夫并没有因为成了工人就嫌弃她,反而把她和孩子以及婆婆一起接到城里生活。

八年后,她丈夫因为一出事故被机器砸断了腰,下半辈子只能在床上度过,婆婆也因此哭瞎了眼。

五个孩子最大的不过十岁,最小的正嗷嗷待哺。机械厂让她顶了她丈夫的班,又把她安排到食堂后厨上班。

就这样,黄芝英一边上班一边照顾瞎眼婆婆、瘫在床上的丈夫以及嗷嗷待哺的孩子,一做就是几十年。

直到孩子长大结婚生子她的负担才减轻一些,但是照顾瞎眼婆婆和瘫在床上的丈夫她一直都是亲力亲为。

黄芝英去年把瞎眼婆婆送走了,瞎眼婆婆是笑着离开的,整个人也体面,身上干干净净的。

温宁点头,“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夫妻之情,这些感情都是相互的,你对我好,我自然也会对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