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着有关部门上门查?

李主编大手一挥,让人把这些书籍资料都找出来,知道温宁过几天要回龙城也不让温宁大老远扛回去,让温宁留个地址,直接给她邮寄回去。

温宁,“麻烦李主编把有关首都的材料先给我,咱们第一期就从人人向往的首都着手,我尽量在这几天把首都部分给做好。”

李主编哪有不答应的,立马让人将首都的资料送来。

“还有一些资料我们这里也没有,不过你别担心,这几天我就让人着手收集,收集好之后立马给你寄过去。”

现在每个城市都有杂志社,他们做杂志社的最不缺的就是关系和资料。

李主编有些遗憾温宁不是沪市人,如果温宁是沪市人,他现在就能拍板让温宁明天正式上班。

想到这个,李主编又叫来了人事部门的负责人,让他给温宁特事特办,享受“编外人员”的待遇,每个月二十四块钱,以后工资按月如期汇给她,每两年涨两块钱的补贴。

这是他们杂志社“编外人员”最高待遇,可见李主编对温宁的重视。

不过温宁也要每月至少出两期内容,而且必须是在月中之前寄往沪市。这样也能给他们一个审核的时间,方便下个月出版。

当然如果温宁能多给他们供稿,每多一份能被采用的稿子就多发六块钱。

温宁干脆利落地答应了,跟着人事部门的负责人去办理好了手续,又多了一份收入。

加上机械厂宣传科干事每月工资有三十六块四毛五分,温宁现在每个月能拿六十块四毛五分钱,心里美滋滋。

下楼的时候,李主编亲自把温宁送了下去,时美兰看了惊奇不已,她在杂志社做了十几年,还是第一次看到李主编这么重视一个人。

时美兰在心里对温宁的看重又拔高了好几个台阶,没准婆婆这个小徒弟还是她事业前进的一大助力呢。

“时美兰同志,以后就由你亲自跟温宁同志对接,温宁同志是个有想法有大爱的好同志,我相信有了她的加入,咱们这个《儿童时代》一定能大放异彩,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