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都这么久了,启贤帝也没有派人来问过。

这究竟是为何?

第75章 诱惑 你好像一个变态

印刷术, 是尹秋枫最先传出去的东西之一。

尹秋枫都不说华夏历史上这种印刷术的出现,带来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就说,但凡是有点见识的人, 都知道这印刷术的重要性。

这代表知识的传播啊。

有人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此前, 尹秋枫总觉得是启贤帝卡着那些人,不可以把这种功劳随便换出去。

但是现在璩老爷子说起来,那就是有问题了。

尹秋枫若有所思,“璩先生直说就是。”

璩老爷子叹息一声, “老夫不知尹老板所在的世界, 对知识的把控如何,但是大禹,大部分的知识, 都掌握在世家权贵手里。”

早些年,帝王兴科举,就是为了扶持贫寒学子走上朝堂。

利用他们, 能一定程度上平衡皇家和世家之间的关系,也是为了给普通人一条出路。

但是,又有几个贫寒出身的学子, 能考得过资源丰厚的世家子弟呢?

科举考四书五经, 但也不是只考四书五经。

贫寒学子, 买一套四书五经, 都得省吃俭用, 更别提其他的书籍。

书籍本来就贵。

那种科举类的教辅书籍,那就更是高价。

可书籍贵的根本原因,除了世家把控了大部分的资源之外,那就是书籍印刷成本太高了。

除非需要大批量的印刷的书籍, 否则,不值当单独做个雕版出来,都是靠人工抄写。

可人工抄写,效率低,还有可能抄错字,对文化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再则,雕版印刷的成本太高了,一块板子,如果错了一个字,几乎就整个都报废了,得重新雕一版。

但是如果有了新的印刷术,能提高效率,节省成本……

影响的,却是这些世家。

效率高了,那书籍的产量就高了。

书籍的价格,也自然会降低了。

这是必然的趋势,根本不是某一两个世家能把持得住的。

到时候,读书的人会越来越多。

不是每个读书的人都能参加科举,也不是每个参加科举的人,都能走入朝堂。

但万人之中,也走不出一个吗?

读书人的基数高了,那就这万分之一的概率,也随之增长。

其他没考上的呢,他们读了书,就代表开了智。

或者更直接一些,读了书,选择性就多了一些,还有多少人能在读过书之后,还能无怨无悔地被奴役呢?

也难怪,问的人多,却没有人真的来换了。

惠及民生,若是拿来盈利,更是会引起百姓的不满。

尹秋枫大概听明白了,“所以,你们这里的世家,实行的还是愚民政策。”

百姓不开民智,想的就还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想的是如何填饱肚子,如何娶个媳妇儿,嫁个好男人,生几个孩子,周而复始,这几乎就是他们人生唯一的追求了。

不会对生活有更高的追求和期待。

愚民,也能尽可能地控制民反。

也难怪他们虽然心动这新的印刷术,却也不敢来换。

谁来换了,就是公然跟世家作对。

哪怕是启贤帝,也只能使用怀柔政策。

“愚民政策。”璩老爷子大腿一拍,这词总结得真好。“现在可不就是这样吗?但老夫认为,此举简直是愚蠢。”

其实不止是世家,大禹之前的朝代,就连帝王也是实行的这个政策。

尹秋枫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目光短浅罢了,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真想要这个世界发展得更好,还是要寻求共同进步的。”

璩老爷子又是一声叹息,“反正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