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是的。还有这个0.5度的改动。静态计算确实无懈可击。但…我们缺乏完整的全尺寸动力学模型进行验证。在极端机动、高G过载的复杂动态耦合下,这个微小的角度调整,会不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节点,引发新的、更危险的应力集中?毕竟,原始震颤的根源我们尚未完全理解。”

这些专业而冷静的质疑,如同冷水泼入滚油。

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争论。支持派认为这是华国人的独特技术路径,不能以常理度之,那份“完美”的测试数据就是铁证。

质疑派则坚持认为配方和设计改动存在明显的、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隐患。

争论的焦点,最终落到了那份“完美”的测试数据上。

教授深吸一口气,敲了敲桌子:“诸位!这份测试数据!它来自‘鼹鼠’窃取的华国核心实验室记录!它显示这种材料在模拟环境中完美消除了震颤!这难道不足以说明一切吗?难道华国人会拿他们唯一的、寄托了举国希望的‘幽灵’去冒险,使用一个明知有重大隐患的方案吗?”

这个反问,极具分量。

是啊,华国人怎么可能在解决了如此重大的技术难题后,还留着一个足以毁灭战机的定时炸弹?

逻辑上说不通!那份“完美”的数据,成为了压倒质疑派的关键砝码。

最终,一份综合评估报告被呈递到最高决策层面前。

报告的结论充满了美帝式的傲慢与偏见:

1.技术先进性确认:华国“幽灵”项目确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其解决震颤问题的方案结构微调+新型材料理念先进,效果显著基于其内部测试数据。

2.潜在隐患评估:方案中部分细节材料合成工艺、结构改动动态效应存在理论上的不确定性或风险,但鉴于华国落后的工业基础和粗糙的制造工艺,他们极可能在工程实现过程中,因无法精确控制合成条件或装配公差,而无法达到设计预期效果,甚至可能放大这些隐患。

3.战略误判核心:华国人的方案,本质上是一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技术冒险。他们或许能暂时压制震颤,造出几架原型机,但其材料必然存在严重老化、脆化风险,结构改动也可能在极限状态下引发新的、更致命的故障模式。该方案不具备大规模列装和长期可靠服役的基础。

4.威胁等级调整:“幽灵”的威胁性从“颠覆性”下调为“存在重大缺陷的试验性武器”。华国航空工业的“固有短板”,决定了他们无法真正驾驭如此超前的技术。

这份充斥着傲慢与偏见的报告,如同给美帝高层注射了一针强效安慰剂。

恐慌被轻蔑取代,忧虑化作了居高临下的嘲讽。

五角大楼,一间装饰着星条旗的豪华办公室内。

负责远东战略的詹姆斯·麦克劳林空军上将,将报告随手扔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上,嘴角勾起一抹标志性的、充满优越感的冷笑:

“呵…果然如此!我就知道!一群连合格轴承都造不好的农民,居然妄想一步登天搞隐身战机?还解决了连我们都头疼的震颤问题?不过是靠着一些偷来的、半懂不懂的‘天才点子’,在走钢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