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1 / 2)

会议邀请嘉宾的名单几乎囊括目前国内所有葡萄酒学院的代表。她下决心要在这次的会议上好好表现,为自己谋一条出路。

***

香港,某酒店宴会厅。

“本研究通过 20 个覆盖全基因组的 SSR 标记……”

讲到技术路线时,林珠习惯性地侧过身,右手指尖虚点在身后屏幕的“染色体分布图”上。

“在 87 份‘朔方紫’样本中检测到 132 个等位基因,首次揭示了其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分化与干旱区微环境适应的显著关联。这些发现不仅为地方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分子证据,也为抗逆基因挖掘和智慧育种奠定了数据基础。”

“基于本研究,我诚挚邀请大家从学术、应用以及方法层面展开讨论。”林珠压了压声线,目光从讲台边沿的提示屏依次掠过前排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们,“恳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左侧的银发长者要来麦克风。

“首先,我肯定一下您的研究展现了扎实的分子生物学功底。在您的发言里,我注意到有提到地理距离与遗传分化的显著关联,但干旱区微环境因子的量化分析尚未纳入模型。我想请问您,未来是否计划结合环境基因组学,构建‘朔方紫’生态适应性的预测模型?还有,在葡萄抗逆基因挖掘方面,有没有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的规划?”

林珠扶扶眼镜,看着前辈名牌上写的“邹敏杰”三个字,目光灼灼。她微微颔首,捏住麦克风。

“这正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其实,邹校长,您在小麦抗旱基因挖掘中构建的‘环境因子权重算法’,尤其是 2017 年发表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上的跨尺度整合模型,为破解‘朔方紫’的生态适应性提供了新思路。我在地方品种的 AI 分析中有遇到一个瓶颈,就是现有平台在处理‘基因型 - 环境 - 表型’三元数据时,缺乏像贵校”她刻意加重了“贵校”二字,“‘农业智能决策实验室’那样成熟的跨学科运算架构。”

听到自己的研究成果,邹敏杰聚起神。原本一直在笔记本边缘摩挲的手指,这会儿也停了下来。

“如果能借鉴贵校开发的‘作物逆境响应预测系统’底层框架,或许可以突破当前 SSR 标记与环境参数的关联分析局限。”

林珠撑在讲台上,余光扫到坐在邹敏杰旁边的龚雪峰。他正刷着手机,头也不抬。即使自己的学生已经在台上当众拍别人的马屁,他也不屑一顾。他的无视像充气筒一样给林珠重重打了一气,原本要结束的回答又继续补充起来。

“我个人在博士期间曾系统学习过机器学习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当时就注意到深创大学在 AI 育种领域的布局极具前瞻性。特别是贵校新成立的葡萄酒学院在农业智能决策方面的探索,与我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尤其是像‘朔方紫’这种携带独特抗逆基因的古老品种,其遗传数据与 AI 算法的结合潜力,可能远超出单一院校的现有研究边界。听说贵校葡萄酒学院正在搭建‘葡萄基因组 - 环境互作’研究平台,我们在地方品种抗逆性研究中积累的表型数据,或许能为这个新兴学科提供跨物种的参考维度。”

直到这时龚雪峰才微微抬了抬眼皮。他侧眼看到邹敏杰拿着的钢笔在笔记本上顿了顿,用笔圈出了论文摘要页上“林珠”的名字。

***

会议结束后,邹敏杰从礼貌的寒暄中脱身。

“林博士,您的研究思路很有突破性。”他找到林珠。

林珠正忙着整理文件,听见这道温厚的声音立刻转过身,脊背蹦得笔直。

“邹校长过奖了,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邹敏杰银发下的眼睛笑眯眯。

“尤其是将遗传分化与环境因子结合的构想,深创大学的智能决策实验室正需要这样的交叉视角。龚院长也是专攻逆境育种的专家,想必你是他的得意门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