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2 / 3)

在东经 106.3°位置。这里是五年前那里的酒庄撤场时留下的废弃藤架遗址。“这里的地下 50cm 处,应该还埋着 2012 年铺设的滴灌管网。”她在图上圈出三个蓝色的点,“德国耐特菲姆的管网,接口有菱形标记。我 2014 年做土壤剖面采样时挖到过残片。”

施竞宇屏着呼吸听她说话,她指点的那块区域正是矿脉勘探的主通道。

“你们标注的‘核心种植区’……”林珠又指向图上绿色的区块,“其实是当年酒庄的第二代扦插苗试验区。”她调出旧数据,“2013 年的根系扫描显示,这些藤的主根虽被砍断,但侧根在胶泥层下形成了网状结构”她忽然转头看向施竞宇。

施竞宇离她非常近,转头的瞬间,林珠的鼻息像一阵湿热的风掠过他鼻尖。

“听得懂吗?”

“听……听得懂。”

林珠的话像老师突然提问开小差的学生,瞬间削弱了施竞宇对这场游戏的掌控感。

“去年,我测了一下这片地的土壤,发现里面脯氨酸的含量比普通生地高出 22%。要知道,脯氨酸可是衡量植物抗逆性的关键指标。”她接着在复刻图上画了三条平行虚线:“我建议,在规划中增加‘残根生态监测带’。”她指着那几条线,“以废弃藤架为中心,两侧各保留 10 米缓冲带。我可以提供一套微根管监测方案,记录侧根萌蘖和土壤酶活性变化”声音里透露出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如果能激活这些残根的抗逆基因,说不定能培育出更多适应朔方山旱区的本土品种。”

施竞宇看着她所标注的监测带,那区域精准覆盖了矿脉最为富集之处,他下意识咽了咽口水。

“另外,你们这土壤剖面图里,沙砾层厚度标成 30 厘米了。”林珠打开自己 2014 年手绘的地质图说道,“实际上是 55 厘米,再下面就是致密的胶泥层。”

林珠突然停下来,安静的空气令施竞宇感觉到一阵无声的压迫,这使他下意识地解释:“可能是勘探团队的疏忽……”

“哦,是么?”她一边发问一边用红色笔刷在“文旅配套区”的地基位置画了个问号,“要是打算在这儿盖永久性建筑,我建议用桩基础,避开残根分布的水平层。”

“林博士的建议……非常有价值。”施竞宇强迫自己用兴奋的语调回应,心里却暗叫不好。

本以为法务的爬梳能够让他毫无后顾之忧地钻“生地未利用”这个政策空子,把事情糊弄过去。却忘了这地方还有个对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的女人。

真是麻烦。

那些他试图斩断的、属于这片土地的真实记忆,正通过眼前这个女人一点点重现。

他终于尝到了被深根绞住的滋味。

她完全有充分的理由推翻这块地是“生地”的判断。施竞宇意识到,要糊弄她,比糊弄那三个部门还要费劲。

但她言语之中又并不存在威慑,这给两个人中间留下了一条可操作的缓冲带。

“要不这样,”施竞宇战术性后仰,试探地指着监测带边缘说,“把配套区往东边挪 150 米,正好能躲开你说的那些残根集中的地方。那边沙砾层也就 40 厘米厚,种东西应该没问题吧?”他心里清楚林珠指出的 55 厘米肯定是对的,可嘴上故意不提,就盼着林珠赶紧点头,这样就能顺理成章地把矿场入口设在监测带外面了。

“这么改也行。”林珠挺直腰杆,点点头表示认可,“不过得再监测一下土壤墒情。”她站起来,眼下的黑眼圈青得发紫,配上她的睡衣,比昨晚还要瘆人。

她揉揉酸胀的眼睛,收起电脑,“后期你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问我。”

施竞宇紧张的情绪终于松弛了一些。

他留她吃早饭,林珠说熬不住了,要回去休息。当林珠告辞时,施竞宇特意送她到电梯口。

电梯关门的一刻,施竞宇冲回屋把刚才说的东西统统记下来。

林珠基于种植提出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