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的路上,有施竞宇的四通来电,林珠通通挂掉。
酒大师群聊里消息闪烁不断。销售部发出“半山‘以酒会友’零点时段销售额突破一百万”的消息,群里顿时炸开了锅,满屏的欢呼和表情包。
林珠皱着眉点开群聊设置,开启免打扰。微博的通知又显示关注的账号发表新推:「29.9 元改写红酒市场规则!酒大师新品上市,让资本重新认识大众消费力」
她烦躁地划掉,公众号又发来推送:「破纪录!国产红酒现象级表现,新品发售狂揽百万销售额。」
林珠索性熄掉屏幕打开勿扰。
回到家,她把行李箱扔到门口,径直走到书房打开电脑新建一个文档,“一二三”地列出要对施竞宇进行质询的问题。
问题一:29.9 的依据是什么?
国产葡萄酒的成本结构她太清楚了,即便是最基础款的入门级餐酒,成本也远高于这个数字。
普通国产干红,算上所有成本合理范围应在 30-50 元区间,即使“以酒会友”靠着酒大师的平台流量和资本输血,再加上自家平台无需销售抽成可以任性玩“战略性亏损”,但其它的国产酒可没有这样的背书。他们要拿什么跟这自杀式的价格竞争?消费者一旦被这个“标杆价”洗脑,谁还会相信国产酒的真实价值啊!
葡萄酒这个产品在中国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其它的产品都是进口的贵,而葡萄酒反而是本地的贵。问题出在中国的地理气候并不适合种植酿酒葡萄(更精确地说是国外品种的酿酒葡萄)。
硬要在不适合的地方种葡萄酿酒,付出更高的成本是必然。
至于为什么偏有这些木鱼脑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原因有太多。
中国是全球第六大葡萄酒消费国,但进口依赖度长期超过 60%。发展国产葡萄酒能降低对国际供应链的依赖,避免关税或其它事件所导致的被动局面。
“自主化”是重要的生存逻辑,无论在什么方面都是一样。
再一个是文化认同。
韩国有一种说法叫“身土不二”。而在农作物里面,葡萄可以说是最身土不二的品种,没有之一。葡萄的根系对土壤的矿物质、酸碱度具有高度选择性,藤蔓需特定气候(如昼夜温差、降水周期)激活糖分转化,果实风味更依赖产地独特的微气候与地理特征。波尔多的赤霞珠、勃艮第的黑皮诺,离开自己的 “老家”,味道就变了。
这种作物与土地共生的结果,中国人称其为“集天地之精华”。
中国这几年在各方各面都在强调文化自信,农业上也不例外。在法国我们说波尔多,在意大利我们说托斯卡纳。在中国呢?泱泱大国,岂能没有自己的葡萄酒圣地?再一个,在波尔多我们喝赤霞珠,在德国我们喝雷司令,在西班牙我们喝丹魄,在意大利我们喝基安蒂。在中国我们喝什么?葡萄品种千千万,中国怎么就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
岂能、怎么。就是这么几个不服输,中国的农学家们就非不能让中国的餐桌文化缺这一个角。
虽然比不上造飞机导弹那么伟岸,但农业竞争也有自己的战场。
还有地理标志经济、生态价值转化,要说的理由可以堆成山。
29.9,还包邮。简直就是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釜底抽薪,直接用毁灭式的价格战压缩国产酒庄仅有的利润空间。
跟直接朝这个市场丢了一颗核弹有什么区别。
林珠越想越慌,如果不能扭转这个局面,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岌岌可危。她连着在问题一后面打了七个问号,回车到下一段。胸前的“技术顾问”名牌反着光映到屏幕下面嵌着她和外婆合照的相框,林珠一把扯掉扔进脚边的垃圾桶,像丢掉什么脏东西。
她速速敲下,问题二:你知道这样的定价会给中国葡萄酒产业带来什么后果吗?
他知道吗?林珠手停在键盘上,回忆过去和施竞宇的种种对话,想自己到底有没有给他漏掉过这一课。即使自己没有跟他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