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2 / 3)

设备维护和技术支持方面远不及北农。即使深圳政府有的是钱投资在学校的建设上,也因为各个领域的研究起步晚,各类储备都不足。在遇到超常规的问题时总得被动等待外部支持。

深圳,确实是一个赚钱效率极高的地方。

但在学术发展方面,北城还是遥遥领先。

“两天已经是最低时限了。”那边说。

“好吧,麻烦尽快安排吧。”林珠叹了口气,切断通信。

她靠在操作台边,安静的实验室隐隐能听到她胃部不适传来的空鸣。连续的熬夜和巨大的压力正在透支她的身体。

就在这时电镜室的门被打开,施竞宇出现在门口。

他自觉地套上了白大褂,按照林珠明文规定的实验室规范穿好手套、鞋套、护目镜,走进来。耳朵上挂着耳机,嘴巴里说:“嗯,知道了,那今天就先这样。”

施竞宇摘下耳机,放在了门口收纳电子设备的盒子里。

“卡住了?”没有多余的寒暄,施竞宇直接切入主题。

“嗯,机器跟我的实验水土不服,要等原厂工程师的支持。关键的互作位点看不清,模型验证就缺了最硬核的支撑。”林珠试图撇去专业术语来表达困境。

施竞宇走进控制台,看着屏幕上那些波动的曲线和模糊的成像,想要理解林珠的困扰。可惜他确实不是科学家,看不懂复杂的分子式和光谱峰值。

视线从屏幕上移开,回落到林珠愁眉不展的脸上,他倒是很快读出了失落和焦灼。

他又背着手凑到仪器面前看。

“我听泽阳说你们在用一种叫‘极限冷冻法’的流程,那是什么?听说不是常规流程。”

“是,”林珠解释道,“极限冷冻法’是一种特殊的技术手段。就好比在植物面临极端胁迫时,细胞内会发生一系列快速的代谢变化,这些变化转瞬即逝。我们用超低温极速冷冻,把植物组织定格在那个瞬间,这样就能精准地研究它在特定极端条件下的代谢状态,分析它是如何应对危机的。”

“那这种‘低 SNR’提示意味着什么?”施竞宇指了指屏幕上的低信噪比标志。

“低信噪比提示,简单来说,就是成像系统获取的图像中,有效信号占比低,噪声干扰占比高,拍出来的照片整体很模糊,看不清主体细节一样。你看,就像这样。”林珠向他展示着成像,“图像很不清楚,关键的蛋白-代谢物互作位点被大量的背景噪声掩盖住了,这严重影响了我们后续对植物抗逆机制的研究,没办法精准地分析出其中的精细结构和相互作用关系了。”

“声音为什么会影响成像。”

“不是,我所说的‘噪声’不是听觉上的,我应该说‘噪点’才对,不好意思。”

“我懂了,干扰因素太多,导致你接收到的无效信息太多,让有效结果不清晰,不明确。”

“宇总的悟性很高。”

施竞宇欣然接受了林珠的评价,然后说:“看来这个机器不是水土不服,是信息过载了。就跟市场一样,虚假宣传、水军刷屏、无效流量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太多,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导致用户找不到真正的好产品在哪。这时候,要么就砸钱买黄金广告位强行提信噪比,要么有本事从混沌里精准地筛出金子,或者……”他凑近了,再凑近了,盯着屏幕上那模糊的图像,“让产品本身发出足够独特、足够有穿透力的信号,让噪音没法盖住。”

林珠的视线在施竞宇认真的表情上凝固。一句“让产品本身发出足够独特、足够有穿透力的信号,让噪音没法盖住”像朔方山里他的挖掘机一样,“哐”地一声掘开了淤堵的泥流。

灵光闪过,林珠迅速转身。

独特信号、穿透噪音、掩盖不住……

几个词在她脑海中疯狂碰撞、重组。

极限冷冻法是为了捕捉什么?捕捉的是朔方紫在极端胁迫下瞬间、特异性的代谢。这种响应本身就是它在生死关头发出的最独特的求救或防御信号!那